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
作者: 编者:张荣臣|责编:周桂元
出版社: 中国财经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7.3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
ISBN: 9787522313887

作者简介

张荣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文献的研究方面有其深入的思考和学术厚度。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重点项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等。著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大历史观背景下三个中国故事》《走近中国共产党》《大党工程:一个百年大党是怎样炼成的》等。

内容简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背景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近两个世纪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也不可能产生,《共产党宣言》也不可能发表。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 15 世纪就已萌芽。16 世纪 60— 70 年代,荷兰发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在 1640—1688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到 18 世纪中叶,稳步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已经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羁绊,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其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随后,欧洲各国逐步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影响。第一,经过工业革命,工厂手工业被大机器工业所代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第二,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只靠血统或出身高贵就可以不劳而获的观念在动摇,自由、平等这些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社会现实,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第三,由于现代生产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展,带动了人们精神上的解放,人类思想文明成果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但资本主义发展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逐渐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强化管理,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那样,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上实现了人类理性。相反,它是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滞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适应,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也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社会包括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就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即资本主义社会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能被推翻,要实现暴力革命需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在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形成和发展起来。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在英国。1679 年 5 月,英国议会围绕着约克公爵(即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继承王位问题,形成了两股相互对立的势力。赞成者被骂作“辉格”(意为苏格兰强盗),反对者则被对方斥为“托利”(意为爱尔兰歹徒)。后来这两股势力在议会中互相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逐渐形成了两大党派。虽然他们还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既无固定的组织系统,也无政治纲领和相对固定的领袖,但已经是政党的萌芽了。 政党实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实际上是资本家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后在政治上想同封建贵族分权。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政党产生的经济条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上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废除了封建特权,有了自由竞争的环境,就必然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在确立了这种制度之后,就要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在资产阶级内部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成立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 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出现是政党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在议会中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而组织起政党。1688 年英国发生所谓的“光荣革命”,政党作为资产阶级议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进入英国政体中,政党也随着这个政体产生和发展起来。 政党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各个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建立了政党。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政党是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工具。但政党也有一种社会功能,政党的这种功能在政治社会的发展中表现为:第一,反映社会需求。社会各个阶层通过政党反映自己的需要,首先是反映自己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需求。第二,提供社会和政府管理人员。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政党可以通过推荐它的成员出任公职来实施自己的政策。第三,制定政策。政党必须制定比较完善的政治纲领来宣传自己,赢得支持,而社会也根据各党的纲领和政策来判断这个党的利益背景和价值观。第四,政治整合。政党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除了作为阶级的代言人,还要考虑整合社会需要,否则就不能吸引最广泛的群众。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就带有整合社会需要的功能。如果没有政党的有效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就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第五,政治宣传和灌输。为了赢得最广泛的群众,政党必须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首先是党内的政治动员,进行党内教育。除了教育党员和干部外,还对党外群众进行政治宣传,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他们。 19 世纪 3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包括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政党的发展已脱离了单纯宗派小集团时期,而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机器之内,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的模型。以英国为例,1832 年的选举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政党更加注重自身的活动。1833 年,托利党改称保守党,并在全国设立保守党本部,协调其活动。1839 年,辉格党改称自由党,并建立了全国性组织。两党还先后举行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党的全国领导机构和制定统一的党纲。两党以从议会内的政治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性和群众性的旨在夺取议会选举胜利从而上台执政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两党在议会内外争夺权力。 19 世纪 30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的物质和经济事实,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根源和基础。而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也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各个政党的活动构成了他们对政党的最初看法。在已知的最早的马克思的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尽管他还没有摆脱黑格尔的影响,把国家和法看作是人类理性的化身,但对政党已经认识到它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一思想在恩格斯那里更为明显。在 1842 年写的《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和《各个政党的立场》等文章中,恩格斯甚至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党派、国家还有法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还预见到工人政党将成为英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1.系统性: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以及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线索,分析总结了他们所提出的党的建设思想,为系统、全面、快捷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和借鉴指导。 2.指导性: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走到实际中去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原理的历史轨迹和体系为架构,着眼于现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梳理和阐释,密切结合我们党的历史和现实来总结党的建设历程和基本经验,对党的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党的建设的理论经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搞好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走到实际中去,为现实服务。 3.实用性: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的认识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阐述,在拓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方面作了努力,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系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重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