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精)/在读文库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精)/在读文库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海燕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精)/在读文库
ISBN: 9787535076687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内容简介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 ,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 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 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 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 “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 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 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 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 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 在宋朝或者*后罢。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 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 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 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 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 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 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 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 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 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 。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 ,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 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 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 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 享*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 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 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 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 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 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 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 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 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 语记录*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 “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 讲学,*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 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所谓求 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 **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 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 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 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 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能 收到化俗的功效,*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 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