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6.70
折扣购买: 游牧长城(精)/行走文丛
ISBN: 9787542669377
户儿家 兰州城, 高梁县。 砂锅里煮的洋芋蛋, 炕上铺的烂毡片。 羊皮筏子当军舰。 这是一支顺口溜,一支新中国成立前在新疆城镇广为 流传的儿歌,充满了地方主义的攻讦和嘲笑。我不知道新 疆那时何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排外情绪?而主要的矛头是 对准甘肃、河南、四川三省。诸如“河南大裤裆,买菜不 用筐”,“新疆的草咋样也会日勾子哟”等等。顺口溜表 达的成见一直沿袭至今,问起籍贯,甘肃人自己便降低声 调了。离乡背井的移民,全是停泊在大戈壁上的荒凉的孤 帆,这些搁浅在陌生环境的怯生生的冒险家,在一棵树下 面安下家来,妄图抛洒汗水重新安身立命;他们就在游牧 者的边缘垦荒,在陌生语言的急流旁生存下来,用锄头刨 饭吃,把世代保护他们的长城远远抛在身后了。 为什么要这样嘲笑他们呀? 因为他们在生活的打击下逃离了自己的根据地,因为 他们毫无依靠,没有官府的介绍信,也没有金钱的通行证 ,只有空空的一双手。不忍受这些嘲笑以及比这嘲笑更厉 害的行为,能活下来吗?这些“吃土豆的人”,终于在戈 壁上扎下根基,扩大绿洲的地盘,招来更多的同乡,学会 了带有浓重甘肃腔调的、发音古怪但奇迹般地能为游牧者 听懂的异族语言,几代人下来,造就成新疆农民的主体— —户儿家。 这些一代又一代被藐视的人们,难道不能算是“英雄 ”吗?难道不比张骞通使西域、班超远镇疏勒以及什么解 忧公主之类的人物更顽强、更真实、更具有历史意义吗? 他们谁也不靠,靠自己的劳动成为新疆的主人。他们没有 杀过人,但有着远远胜过西征大将的更为沉稳的胆量!当 然,他们是不曾预备着当“英雄”的,他们看起来迟钝、 笨拙,似乎除了种地什么也不懂,其实他们是相当“狡猾 ”的呢,对于“生活”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体验得恐怕比 任何人都要扎实。 不过,你要是对他们说“你们真是建设边疆的英雄” 之类的话,他们准会说:“胡说呢,我们算个球嘛。”这 话太粗了。但这是他们经常用来表示“谦虚”的语言。他 们用来表示赞美、赞赏、赞叹的语言就更粗,是:“个驴 日的。,’ 他们的垦殖地和居住地往往是这样命名的,“八家户 ”“十三户”“芨芨槽子”“四棵树”“红柳河子”之类 ,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把自己的垦地称为“庄园”,他 们把它叫做“庄户”。 这些人大体是什么样子呢?新疆有一位来自他们当中 的小说家叫赵光鸣的,笔下有这样两节传神的描写: “他身体很结实,肩膀很宽,脸总是显出有些凶恶的 样子。而且,他的胡髭、眉毛、头发,乃至眼瞳及汗毛都 与众不同,是黄的。黄里还透点红。特别是在阳光强烈的 时候,越显得黄、红。” “马还在撒尿,那个人也在撒尿。他的尿跟马的尿一 样,也非常凶猛。他看见那人的尿在日光下银光闪闪,粗 猛地砸在路边的白硷泡子上,溅起一片白粉。” 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他们的口音听起来使人感到 他们的舌头似乎较正常人大一圈,在口腔里转个身显得比 较困难,仿佛狗熊钻在冬眠的树洞里。有个当了县长的户 儿家曾试图摆脱这种标志身份的笨拙语言,以便使自己变 得伶牙俐齿一些,潇洒一些,他费了很大劲,最终失败了 。后来不得不承认说,“我会说普通话,可是就是不会拐 窝(弯)儿!”正是这样,他们能够学会任何一种带有浓 重甘肃口音的外国语——还能让外国人听懂,但是绝对学 不会北京话! 那些用“憨厚”“朴实”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的人, 真是书呆子透顶啦!他们不是什么野生动物,而是人。他 们比起那些只会用学生腔和报纸语言说话的人,不知要精 明、狡黠多少倍呢。说他们“憨厚”?傻瓜,你上当了, 那是他们装给你看呢。光是他们搞女人的事,说出来也能 把你吓个跟头,还“朴实”呢……不要总以为只有你会活 ,你知道和情人在公园假山后面约会,他高天阔地红柳窝 子里也有人等着。你细米白面已经吃得腻味,他五谷杂粮 大吞大嚼,放的全是直砸脚后跟的响屁。(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