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文坛/吴泰昌集

亲历文坛/吴泰昌集
作者: 吴泰昌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亲历文坛/吴泰昌集
ISBN: 9787539663296

作者简介

吴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64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1984年至1998年曾任《文艺报》副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七届名誉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他还是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散文、文学评论集《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二十余部。《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孙犁《书林秋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散文选》等多部编著出版。

内容简介

刻在心上的记忆——悼念茅公 多雨的江南之春。在上海一个偶然的场合,我听到了 茅公长逝的噩耗。那是在巴金家里,时间是3月27日下午3 时25分,电话铃突然响了,李小林习惯地拿起电话,当她 脸色大变,失声喊出“茅公”时,一切都无须说明了。巴 金披着上衣急忙地走去接电话,只见他十分艰难地、一句 一顿地说:“很吃惊,很难过,他是我尊敬的老师,几十 年如此……”浓重的四川乡音传出的是难以言说的深挚悲 痛的感情。 我又想起一个多月前,在我江南之行的前夕,我去北 大看望病中的老师吴组缃,闲谈起茅公近年发表的文学回 忆录,这位年已七十的老教授感激地说:“30年代我的两 个短篇集子刚出版,茅公就写文章评论,有好说好有坏说 坏,给予我很大鼓励。几十年来,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 良师。” 这两位长者,在文学领域中都有卓著的成绩,有的称 得上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们都忘怀不了当年茅公所 给予他们的扶持。人们不难想象,在茅公活动于中国现代 文坛上的漫长的60年中,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他都 给予了不少滋润生机的雨露。 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偶有机会,向茅公求教。 虽然他已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身体不好,尤其是冬天, 一说话就气喘得厉害,但每次对于我们这些后辈的请求, 有时甚至是过分的请求,他都尽可能给以满足。前两年在 他前院小会客室里,后来在他后院书房里,他总是静静地 听我们谈,然后慢慢地解说,微笑里透露出慈爱与激励, 在这种亲切平易之中又满含着一位真正的长者严格的要求 。 1977年秋末,《人民文学》编辑部举办了短篇小说创 作座谈会。这是被迫停顿了十几年后作家们第一次自由探 讨创作问题的会议。大家高兴地听了茅公的讲话。讲话稿 被整理出来后,题名《老兵的希望》,《光明日报》要先 发,茅公招呼校样他还想看看。送去后他当即看了,只改 动了几处。临走时,他站起来握着我的手开玩笑地说:讲 话稿不如写文章文字那样推敲,整理时可以去掉一些可有 可无的虚词,尽量精练些,这项工作你们编辑应该做。晚 上,我仔细琢磨他的改动,很受益,夜凉了,还感到他的 手留下的余温。 第四次文代会的开幕词是茅公作的。他因身体原因, 要大会筹备组先代他草拟一份稿子。1979年10月26日,冯 牧同志和张僖同志叫梦溪同志和我去茅公家,听取他对开 幕词草稿的意见。下午3时半按约见到他。那天他精神尚好 ,翻了几页铅印稿,说四千字长了,有一千多字就可以了 。他说有些问题在别的报告里要讲到,创作问题他又另有 一个发言。因此茅公说他要亲自动笔,叫我们将稿子留下 ,明天上午11时后再去取。次日10时半我们提前去时,他 已将稿子改定。可见他是忙了一夜。他翻着删改后的稿子 给我们看,一一说明为什么这段要删,那几旬要加。他的 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使我们感动不已。他还说:写这类文 章要干净、简短,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要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