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7.35
折扣购买: 《孙子兵法》的思维方式:简明本
ISBN: 9787221174734
王天骕,1989年11月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的30余岁青年。大学时误入理工科,然心之所好终为文史。《三国志》《帝国时代》等历史类游戏的忠实玩家。
前言 《史记》中的孙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子的生平记述得极为简略,其中九成的篇幅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将自己撰写的兵法献给吴王阖闾。吴王看完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写得很好,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以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孙子让所有宫女都拿着长戟,排成队列。队伍排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左右手和后背的位置吗?”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接着说:“我发口令向前,就面向心脏所对的方向;向左转,就朝左手的方向转;向右转,就朝右手的方向转;向后,就朝后背的方向转。”众女兵回答:“明白了。”孙武命人搬出钺(斩首用的大斧),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随后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然而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的过错。”便又将操练规则和惩罚措施详尽地解释了一遍,之后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宫女依然只是大笑。孙武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已经交代清楚而依旧不听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自己的爱姬,急忙向孙武讲情。孙武却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名女队长斩首,再任命另外两人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宫女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还是跪下起立,都认真操练,再也不敢嬉闹了。 于是,孙武向吴王报告说:“军队已经操练完毕,请大王检阅。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她们,即使命令她们赴汤蹈火,她们也不会违抗命令。”吴王因为失去两个宠姬,正在痛心后悔,就没好气地说:“你回宾馆休息吧,我不想检阅了。”孙吴有些不满,叹息道:“大王只是欣赏我的理论,却不支持我实行啊!”吴王阖闾虽然不悦,但知道孙武果真善于用兵,因此任命他做了将军。这之后,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在这个过程中,孙武出了很大力。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三令五申”。可惜故事虽然生动,但并不可信。 首先,这则故事花费的笔墨与孙子的其他事迹不成比例。除了这则故事,《史记》中只有《伍子胥列传》和《吴太伯世家》各有两段话提及孙武的事迹,而且两篇中的这两段话几乎相同。一段是:“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一段是:“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而《国语》《左传》虽然有伍子胥事迹的记载,却没有孙子的记载。《史记》未记载孙子的身世、生卒、个人功绩,却将孙子见吴王的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不免令人生疑。 第二,吴王用这种方式考验孙子的军事才能过于肤浅。《孙子兵法》是顶级的军事著作,吴王看过后不向孙子询问如何称霸天下,却用操练侍女来考察他。钮先钟先生这样评价道:“即令吴王有意要面试孙武的将才,他也不可能采取此种方式,因为操场上的制式训练最多也只能考试连长(上尉),吴王似乎不会无知到那样的程度,居然用考小学生的方法来考博士生。”况且吴王要孙子操练侍女,往轻了说是一种轻蔑,往重了说是一种侮辱。吴王的做法一点也不像有求贤若渴的诚意。 第三,孙子训练宫女的故事本身,也存在诸多不合常理之处。 (一)孙子处罚的对象是吴王的两名宠姬。一个还没什么名气的孙武真有这么大胆子,敢当着吴王的面斩杀他的宠姬吗?要知道这可是命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而篡位的阖闾。估计连以刚戾著称的伍子胥都不敢这样做。就算孙武的确是大智大勇,算好了到目前为止一直表现昏庸的阖闾最终会反转成明君,但孙子刚来面试就给老板当头一棒,他就没考虑过以后如何共事吗? (二)当侍女们经过三令五申还不听从命令的时候,孙子直接祭出了最重的军法——斩首。为什么孙子直接要用最高刑罚?毕竟训练才刚刚开始,杖责这类刑罚就无法让这些“疯丫头”听话吗?何况如此刚戾之风与《孙子兵法》的内容并不相符。 (三)斩杀这两名宠姬的是孙子本人吗?这两名宠姬再怎么“傻白甜”,估计也没笨到乖乖跪下来等着孙子拿大斧子砍。如果孙子不想上演“宫廷里追砍宫女”的闹剧,那么行刑时肯定需要有人帮忙捆绑按住这两名宫女。难道孙子来面试时就预先自带了刽子手随行?还是吴王的刽子手心大到凭孙子这个外来者的一句话就斩了自己国君的宠姬?吴王就算最后爱才任用了孙武,但痛失小宝贝的吴王难道不会拿这几个操刀的小喽啰出气吗? (四)吴王为自己的两名“宠姬”求情,孙子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强行斩了两个美女。当着吴王的面,在吴王的宫廷里,用“将在军”这种理由杀人是不是太牵强了些?刚来面试就敢拿鸡毛当令箭,等以后掌握了军权,谁还管得了? (五)孙子真的有权力在吴国的宫廷里杀人吗?更何况孙子还是在吴王及其麾下众多侍卫的面前动手。吴王要是真想救自己的宠姬的话,求情未果还可以找身边的侍卫强行阻拦啊。 经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故事莫说是孙子,放到任意一个人身上,几乎都不可能发生。这只是一个由后人杜撰的寓言故事而已。 回到“封建时代” “封建制”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君通过分封各个小领主间接控制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在皇权下通过官僚机构实行直接控制。这种间接控制在从属关系、军队组织、税收制度等方面都与之后的皇权时代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句话常用来描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但是,这种封臣的从属关系其实适用于所有封建时代。封建时代是逐级分封,国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家臣,如果家臣的土地已然足够庞大的话,还会将土地继续分封给小贵族。最基层的贵族领主(地主)一般直接用支付薪酬的方式换取无地贵族(门客)的服务。 每一级封臣只对自己的封君效忠,对于更高一级的权力则没有任何效忠的义务。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例子其实不少,只不过经常被人忽略而已。以管仲为例。管仲先是齐僖公次子公子纠的臣子,当发现刚上位的齐襄公欲对公子纠不利时,就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效忠于齐国的最高统治着齐襄公,而是效忠于自己直接侍奉的主君公子纠。在封建时代,忠诚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后世儒家宣扬的道德原则。 同样,封建时代的赋税与兵役义务也是君主的封臣承担的,尤其是封建社会早期。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齐家”并不是说让夫妻子女和睦相处,而是管理一个封建大家族及其封地,包括调解家族成员间以及封地民众间的各种纠纷,管理家族的收支,在主君需要时带领本族的军队参加战斗。比如,日本战国时代常说的德川家、织田家、岛津家等,并不是家庭的概念,甚至超出了家族的界限,带有独立政权的意味。在日本战国时代之后的德川幕府时期,幕府的主要官员均由自己的家臣担任。而当大名在江户参勤期间,领地就会委托给家老(大名的重臣)治理,而家老的工作就是齐家。所以齐家其实相当于管理一块领地,放到现代来说就是在地方主政或是担任企业高管。 领主虽然在军事与外交上要服从封君的命令,但在自己的封地内通常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服务领主、缴纳年贡是封地内的平民或农奴必须尽到的义务,如不服从,领主有权对其进行惩罚。封地领主的自治权随着上级领主的强势而弱化。在封建时代末期,强势的封君通过制定统一的税率或司法原则来缩小封臣的自治权,封建制度逐渐转向中央集权制。 但当封君的权威衰落时,各个封国的独立性就会增强。各国会打破原有的分封秩序,开始相互间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代便是这种情况。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各国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变法革新。而这些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力量以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个过程需要知识和智慧,先秦的诸子百家就是兴盛于这个转变之中,所以他们的著述基本是以封建时代为基础,但又包含许多向君权时代转变的特点。如果不了解这点,人们就很容易误解春秋战国以及更古老时代的许多故事和思想。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年的作品,当时封建制度仍然比较稳固。如果按照君主集权时代的社会关系去理解它,自然会误读其中的一些内容。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云泥之别,切不可混为一谈,它说的是大策略! ?《孙子兵法》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去做的书,而是一部教你如何去思考的书。 本书的核心是教导人如何做决策,希望通过剖析《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让读者不仅能将《孙子兵法》运用于商业、管理等领域,更能为读者在分析其他领域的问题或寻求更好决策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孙子兵法》并不是名言集锦,而是一部思路清晰、逻辑连贯的奇作。 对于很多人而言,《孙子兵法》仅仅是一部教人使诈的名言警句合集而已。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这本书既没有什么空话套话,也没有穿凿附会,更没有断章取义,而是采取较为传统的注释方法,对《孙子兵法》进行全面的注释、整理及解析。通过逐字逐句地解读,能让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这部千古奇书的智慧,尽得《孙子兵法》之妙。 ?古今同参,更见真实。 本书注解的三个原则:一是一切的理解从原文入手,避免后世因词语含义变化而导致的错误理解;二是保持《孙子兵法》全书前后概念、逻辑的一致性;三是遵从古代战争常识解读原文。 此外,这是一本成长于网络时代30岁年轻人的注解,既辨析了古今注家的诸多观点,同时也不乏独到见解。因此,本书既适合初次接触《孙子兵法》的读者,也能带给读过其他同类作品的读者全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