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5.88
折扣购买: 二十四史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
ISBN: 9787100182614
孙中原(193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逻辑史与古代文献。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80余种,论文400余篇。
二十四史皆为纪传体史书,本纪序帝王,列传记人物,世家记侯国,表谱系时事,书志详制度,各有侧重,相互为用,纵横交错,共同勾画一代历史的全景图。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内容,以记载人物和制度为中心。《史记》首创纪传体。班固《汉书》虽改《史记》通记历代,只限一代断代史,但仍用纪传体,以后正史都沿用此例。历代史家写二十四史数千卷,数千万字,俨然一座不朽的中国历史的巍峨长城。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骨架,排列在各史最前端,是全书的纲。“纪”即纲纪众品,网罗万物。本纪例目,由司马迁《史记》开创,后代沿用。本纪是编年体形式。唐刘知幾(661—721)《史通·本纪》说:“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记事以当朝帝王言行政迹为中心,兼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大事件,是首尾完备的编年史。项羽没做君临天下的皇帝,是名号为西楚霸王的一个诸侯级人物。司马迁为使秦灭后、汉建前大事有所归系,选择为当时实力强大、宰制时局的项羽立本纪。 二十四史中列传的篇幅最大。唐司马贞(679—732)解释:“列传者,谓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史记·伯夷列传》索隐)刘知幾说:“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如《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皇帝以外的人物,事迹传于后世者,可入列传。 列传有专传,一人一篇记述最重要的人物,功勋卓著和大奸大恶。有合传,多人合写一篇,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附传,即一篇以一人为主,附同一家族事迹相近的其他人物。有类传,即同类人编入同一篇传记,冠以相应类名。如《酷吏列传》《循吏列传》《佞幸列传》《儒林列传》。以上四类列传,都以人为对象。有的列传,不以人为对象,而以民族、国家、地区为对象。如《史记》把北方和西方诸少数民族列为《匈奴列传》,为川西云贵一带诸少数民族立《西南夷列传》,为闽浙地区诸民族立《东越列传》,还有《南越列传》《大宛列传》。以后各史仿效《史记》体例,为边疆各族各地立传,称四夷、蛮夷、西域、东夷、外记、外国等。世家记载世袭王侯封国的历史,是司马迁创设的例目,为时代特点所决定。先秦时期诸侯专制一方,世袭爵位,不同于天子,有别于大臣,相当于诸侯的本纪。《汉书》将世家全部改为列传,以后历代史书沿用。书志记载典章制度。《史记》称为“书”,《汉书》以下各史称为“志”。论赞是论断评论,属于史评,体现作者的历史观。《史记》标为“太史公曰”,《汉书》叫“赞”,《三国志》叫“评”。《后汉书》改为“论”,在散文体的“论”后,另加四言诗的“赞”。 以论赞为名义的史评,附在本纪、列传篇末,世家和书志也有,与所在篇章构成有机统一体,不具有独立意义。班固之后,大多数论赞限于综述全篇,撮举大意,稍加论列。史书不能只限于堆砌史料,应该观点鲜明,是非清晰。二十四史论赞,有助于理解历史资料,了解编撰者处理历史事件的观点态度。 毛泽东阅读评点最多的史书——二十四史之风采再现! 二十四史以历代王朝兴亡更替为框架,记载了各代历史概貌,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历来为学者所青睐,是治学者必读而不可缺的史书,趣谈二十四史,对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是积极并值得肯定的。全书呈现了二十四史中各史的创作过程、作者经历、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评点各史里的人物故事,总结经验教训,强调人文学养和民族精神心理等内容,古为今用,生动有趣,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