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12湖泊风光)

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12湖泊风光)
作者: 方国荣//顾铁林
出版社: 安徽人民
原售价: 10.00
折扣价: 7.40
折扣购买: 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12湖泊风光)
ISBN: 978721203271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浩浩荡荡、水天一色的太湖,是我国东南最大的淡水湖。从本世纪初 起,就有不少中外学者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的同时,先后探讨过太 湖的成因,如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竺可桢、汪胡桢、陈吉余和外国学者 海登斯坦、费斯曼等人。 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60年代以前,众多 学者一致提出太湖是通过“海湾一泻湖一内陆淡水湖”演化而来的。 在距今约1.5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冰川大量融化, 海平面上升,使今天的长江三角洲沦为大海湾,海浪直拍太湖西岸的茅山 和天目山麓。大约在6000年前,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不 断堆积,形成南北两条狭长的冲积沙嘴,最后连接起来,把古海湾封闭围 成泻湖,再逐渐淡化。 学者陈吉余等在《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1959年)一文中认为:“ 被长江的南岸沙嘴和钱塘江北岸沙嘴包围下的太湖地区,从最初的海湾的 形态,逐渐形成了泻湖的形式。最后从泻湖变为和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 ” 根据这种观点,古太湖之水来自海洋,它的范围比今太湖大好几倍。 以后因泥沙淤积,加上人们不断地排水围垦,大片湖面变成耕地,从而形 成、分化一系列小型湖泊,太湖是其中遗留下来最大的一个。 上世纪60年代前后,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围特别是东太湖地区,发现 了几十处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普遍被掩埋在地面下 数米,有很多位于泻湖相的沉积物之下。在不少湖泊的底下也发现了新石 器时代以至汉、唐、宋的文化遗物。 如果6000年前古太湖面积比今日大,这些古文化遗址将无法解释。许 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分原为陆地,所以古代居民能够在此聚居生 存。 至于太湖包括东部诸多湖泊的形成和扩大,就有多种看法。魏嵩山等 专家认为,当地古代志书上多有某年代某陆地沉没为湖的记载,他们推断 主要是历史时期局部地区的不等量下沉,形成今日的多湖沼平原。褚绍唐 指出,地层下陷当与地震有关,但历史上东太湖地区并未见有强烈地震的 记录。他认为距今6000—7000年以前,主要由于海平面的波动上升,海水 从太湖外泄的三河水道(东江、娄江、松江)步步侵入太湖平原,才将古文 化逐层淹没,所谓某些湖泊的下沉当是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反映。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者则撰文说:由于泥沙淤积,晋以后东江下游首 先埋灭,唐宋以后松江、娄江也相继淤浅,造成太湖水系下游排泄不畅, 上游洪水流经低洼地的若干河段,渐渐壅阻成湖,以北宋后期太湖湖面为 最大。赞成此说的也大有人在,如曾昭璇《中国的地形》一文说:“所以 太湖形成是个‘堰塞湖’,即长期积水所致。” 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月秋又发表《太湖成因的薪认识》一文,认 为太湖是构造湖。他根据新的钻孔资料说明6000—7000年前太湖地区地层 是陆相或湖相的,没有海相沉积,以前发现的海相微体化石是随江水潮流 流入所致。他还反复研究了古海岸线位置、地形形态、考古材料和历史文 献等,证明太湖并没有遭到过海水侵入,从而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泻湖论。 他认为,距今1.8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和距今0.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奠 定了太湖凹陷盆地的地质基础;在距今200—300万年的新构造运动影响下 ,太湖盆地继续处于不断沉降过程中,并且是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 而发源于太湖西部山区的苕溪、荆溪等不断流向东部的低洼盆地,便积水 形成太湖,并逐渐扩大。 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沉积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后来又提出了“风暴湖流 涡动侵蚀成湖”的新观点。他们从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具有一个侵蚀 而成的岸陡底平的浅圆形湖盆。湖面上经常出现强大的风暴流,最大风速 可达30米/秒,湖水流速每秒大于1米。风暴流和湖水流是东亚高空的台风 和寒流作用的产物,它们共同对湖盆与湖岸进行侵蚀冲刷,逐步拓宽水域 ,形成现代太湖。现代太湖比2000多年前的吴越时期的太湖大750平方公里 。 该研究所通过历时3—4年的仪器探测和湖中钻探等方法,还取得了太 湖底质的第一手资料。证明太湖湖底主要由长江三角洲泛滥冲积层组成, 属黄黏土硬底,真正的海相沉积位于黄黏土层之下,因此他们同样彻底否 定泻湖说。但他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历史上长江水系南移,造成内涝外灌 ,排泄不畅,才在地势较低的冲积平原上,逐渐形成了太湖。 1988年8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年在中科院主办的世界 科技讨论会上提出太湖是个古陨石冲击坑,因太湖西岸呈平滑圆弧状,这 是陨石冲击坑形态上常有的特征。2003年11月,苏州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沈 自励提出:太湖的出现缘于火山喷爆引起的地面沉降。 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高俊峰博士介绍,关于太湖成因,各种各样的 观点很多,各派观点都有很多论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