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注(增订版)/读名著学语文/语文丛书

庄子选注(增订版)/读名著学语文/语文丛书
作者: 陈留全|主编:方洲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2.10
折扣购买: 庄子选注(增订版)/读名著学语文/语文丛书
ISBN: 97875001358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参考译文 大智广博,小智精细;大言气焰凌人,小言则论 辩不休。他们睡觉的 时候精神交错,醒来的时候形体不宁,和外界交接相 应,整天钩心斗角。 有的出言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用词机谨严密。 小的惧怕惴惴不安, 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发言就像放出利箭一般,专 心窥伺别人的是非来 攻击;他们不发言就像咒过誓一样,默默不语地等待 制胜的机会;他们衰 败时如同秋冬景物凋零,这说明他们日益消沉;他们 沉溺于所作所为当中, 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本性;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 住,这说明他们衰老 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 、欢乐,他们忧思、叹 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 狂、造姿作态。好像乐 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 这种种情态日夜在心 中交侵不已,但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生的。算了吧! 算了吧!一旦晓悟到 这些情态发生的道理,就可以明白这些情态之所以会 发生的根由了吧! 没有它(指上述种种情态)就没有我,没有我那 它就无从呈现。我和 它是关系密切的,然而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是受什么 所驱使的。仿佛有 “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从它的作用上得 到信验;虽然看不见它 的形体,但它却是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具体形态的。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 六脏,全部齐备地存 在于我的身上,我和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 它们都是同样的喜欢 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有所偏爱呢?这样,每一部 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 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 ?还是轮流做君臣 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着吗?无论求得 真君的真实情况与 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害。 人一旦禀受成形体,不参与变化而等待形体耗尽 ,和外物接触便互相 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 的吗!终身承受役使 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 的归宿,这能不悲哀 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但又有什么意思呢!人 的形体逐渐枯竭衰 老,而人的精神又困缚于其中随之销毁,这能不算是 莫大的悲哀吗?人生 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 迷昧无知,而别人也 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 谁没有一个标准呢? 何必一定要了解自然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就是愚 人也是有的。如果说 还没有成见就已经存有是非,那就好比“今天到越国 去而昨天就已经到 了”。这种说法是把没有看成有。如果要把没有看成 有,就是神明的大禹, 尚且无法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 有言邪?其未尝 有言邪?其以为异于毅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 往而不存?言恶乎存 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 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故日彼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 照之于天,亦因 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 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 马喻马之非马,不若 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 而不可。有自也而 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 然于不然。恶乎可? 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 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恍懦怪, 道通为一。其分 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 已而不在其然,谓 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 三?狙公赋茅曰: “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日:“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 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 天钧,是之谓 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物者,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 次,以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 所以亏,爱之所以 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 亏,故昭氏之鼓琴 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 师旷之枝策也,惠 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 年。唯其好之也,以 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 坚白之昧终。而其 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 无成,亦可谓成矣。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 圣人之所图也。为是 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