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作者: 简媜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ISBN: 9787510880186

作者简介

简媜自述:一个对散文怀抱热情与奇想的人,乃兰阳平原生养、台大中文系培育之野生品种。惯于独来独往,既在人生火宅内,也在红尘岸边上。自认为写作性格混合猎人的冷静与猎犬的躁动,喜新厌旧,三十多年来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马拉松之路,仍然觉得是个学徒。愿化漫天烟尘为哲思凝露,在稿田里种植真与善,收割美与圣。自悟:身为作家只能葬在白纸黑字里,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江湖,故愿继续长途跋涉,独自一人,走到行兴自消之处,写到江郎才尽之时。若能如此,一生自在圆满。已出版作品《水问》《女儿红》《红婴仔》《胭脂盆地》《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顽童小番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我为你洒下月光》《旧情复燃》《微晕的树林》《天涯海角》《梦游书》《好一座浮岛》等。

内容简介

大陆版序 银色旅程 简媜 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 老,这令人生厌的字,像脚底厚茧,怎么避就是避不了那股针刺之感。厚茧虽痛却要不了命,但老会要命,它慢慢延着脚踝往上爬,把血管塞成枯枝,那曾经像小鹿奔跳的心脏越来越像老牛拖着破车,车上唯一的家当是一包袱羽毛似的记忆,拖着拖着,连这记忆也随风而去,只剩空壳。 随着科技文明与医疗进步,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必然包括“老化”。像我这样生于二十世纪战后婴儿潮、跨过五十门槛的人,是被“老化海啸”冲击得最严重的一代人:我们的父母迈入老病交加的银色风暴之路,需靠在我们肩上,而我们自身开始承受青春流逝的苦恼,往下看,年轻世代风行“少子化”或不婚不育是火上添油的举措。 有史以来,台湾未曾有过七百多万五十岁以上的人同时在岛上呼吸——预估三年后进入老人人口占百分之十四的“高龄社会”,同时在岛上喘着的老人,将逐年增多。 平均寿命八十四岁蝉联世界第一的日本,近来每年出现三万二千多名“无缘死”案例:失去亲缘、地缘、社缘联系的独居老者,孤单地死去,甚至多日之后才被发现,而警政机关找不到家属愿意认领其遗体、处理其后事。发生在远方社会的事有没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有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我必须写这本书的理由。中国人不喜欢谈老,更忌讳谈死,喜欢用“福如东海、万寿无疆”的绣花鸳鸯被把生老病死遮住,无奈当年是农业社会大家族结构还能遮遮掩掩,现在这时代哪里还有遮的能力?一个老人倒了,能奔到身边照顾的,数得出几个人? 这书在台湾出版后,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得到无数读者的关注:挤满讲堂的人群跟往年来听我演讲的年轻读者显然不同。当我站上讲台,放眼一望,白花花的头颅都是初老之辈,他们严肃的神情只说明一件事:老,来了,必须勇敢地面对。 我感谢读者们慷慨地与我交换银色旅程上那无奈、艰辛却也充满勇气与爱的心情。 一位纤瘦的中年女士摊开书要我签名时,对我说:“你书里写的,我现在正在经历。”我抬头看着她的眼,明白了,对她说:“保重啊,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红着眼合着书快步离开了。 一位头戴布巾的美丽女士来到我面前要求一个拥抱,她从医院请假出来,手腕还圈着医院名条,癌复发。抱着那瘦弱的、平静的陌生人身躯,我自己几乎要发抖,她要迎战的难关与折磨我怎能想象? 而她禅定地坐两个小时听生老病死,这不是勇者是什么! 惹出我眼泪的是一个高中女生,她拿着书要我签名,问:“简媜老师,能不能请您写上我妈妈的名字?我想送她这本书。”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她说:“我爸爸刚过世,妈妈很悲伤……”我的手停了一下,看着她,她的脸上有着超越年龄的勇气,要带着妈妈走出死荫幽谷、寻找出路。 当我慎重地写着名字,她追加一句:“能不能请您写一句话给我妈妈?”我写下:“绝望的女人活下来只有一个理由:爱。”我抱了她,请她代我转告妈妈:生了一个好女儿。 另一位穿着时髦的都会女子提了大袋子,拿出一双新球鞋,说:“您书里写看到一个老人穿新球鞋,那场景好像我爸爸,是不是这双鞋?”我噗嗤而笑,好一个宠爸爸的女儿! 可惜不是这鞋。她愉悦地说:“我们把爸爸照顾得很好!”那声音是无微不至照顾者才发得出的铃铛般的乐音,我愿天下老者都有这种福气,都能在子女亲情的润泽中得到善终。 很荣幸,这书能在大陆与关心老化课题的朋友分享、交流。两岸社会都有严峻的老化问题,我诚挚地希望因着我们勇敢地面对、摹画,老,这一段银色旅程不至于变成荒芜,相反地,展现了人生最后优雅地老去的身影,留下了尊贵地离席的那一份庄严。 推荐序 生的进阶课程 七堇年 从少年时代起熟读简媜老师的散文,那些日夜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又仿佛就在昨天。那时候她写的大多是“生”。她写:“我说人生呐,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 初次读到这些词句时的震动仍记忆犹新。犹如一个失魂落魄之人在清晨扑到古寺去,伏在佛像前,泣不成声,久跪不起;而此时,那个面容慈宁的僧人坐在大殿一角淡淡看着他,对这人间的“我执”静默无言,只是怜悯地敲了三下铜钟。这些话撞击我,就如那安然的钟声。余音绕梁,笼罩山林,笼罩了那么多惶然的、杂草丛生的心。 多年以来,老师已著作等身,那些森林般青翠、幽深的散文,蓊蓊郁郁地,润绿了我心底最萧索的季节。她笔下炼过的字,锻过的句,一刀一斧凿成一座座关于“生”的雕塑,那种文字不是平面的,而是雕塑一般一一固体的、具象的、静默而至美的。与其把成就这些艺术品的人称为作家,不如说称为文字雕刻家。 于是我好奇一个把“生”刻画成这般的人如何刻画“老病死”。 当初专门从台北诚品书店买回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放置在书柜上有一两年了,竟没有想到今日会有缘分为此书的大陆版本作序。厚厚一本读起来,从容之外,活泼、淋漓,一看便知老师又享饮了时间酿造的美酒,过去那些森林般幽深青翠、雕塑般静默至美的文字风格,如今变得更加平然、醇厚、亲切;其间不乏种种幽默与戏谑,像是森林中开出了鲜花、蘑菇,鹿群出没,更加生趣盎然了。 对于“老病死”这样的主题来说,如此的举重若轻,实在是有心了。原本以为,我辈作为尚且还在“生”的过程中彷徨的“年轻人”,应该能免疫这本书。谁料读下来,我可能比正在身处“老病死”之中的前辈人还要备感惊心动魄。那是站在打乙肝预防针的队伍里,看着自己前面的那个小伙伴因为扎针怕痛而哭泣,自己不敢挽起袖子的胆颤;那是站在蹦极跳台边缘,看着自己前面那个亡命之徒号叫着坠下去的心惊。那是“下一个就是你”的恐惧。 老年化不仅仅是一组组人口调查数据,也不仅仅是那些令人眼底发潮的故事。 关于“生老病死”这四门必修课,人人不能免考。 恐惧是因为你心里明白,只是不愿意承认,那一切离自己不远。读着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逃学贪玩的孩子被捉住,一只手掌不由分说地在背后推着,踉踉跄跄,不管自己多么不情愿,都得乖乖回到“生老病死”的学校去。该修哪门课,就得老老实实地走进去坐下来修习。 所幸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在老师面前,我们这些学生不必啰啰 唆唆说下去了,班门弄斧实属不敬。我只知道,前面的年头,老师讲过几门透彻而优美的关于“生”的课,现在,我只想坐下来静静听取其后的进阶课程。 ★华语文坛散文大家。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荣获台湾三大散文奖,两度成为金石堂年度作家风云人物,多次入选博客来年度畅销榜,2018年简媜获“当代台湾十大散文家”称号。 ★七堇年作序推荐。本书一经出版即登博客来、诚品书店畅销书榜单,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书目、全民阅读“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书目等,备受读者喜爱与认可。 ★一部真挚勇敢的生死书,写尽人世间的欢愉与憾恨。简媜以坦率真诚的文字,书写几十年来对于生老病死的思索与感悟,比以往作品更有深度,立意高远。在她的笔下,人生中的艰难坎坷化为一座蕴藏智慧与宝石的矿脉,值得一生开采。 ★本书采取复合式写作方法,正文五辑外,附挂五篇“幻想”,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书中事例既有作者身边的真人实例,也有哲人名家对生老病死的观点,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装帧精美,适合收藏。本书包含作者手绘插图和多幅珍贵照片,内页细腻、柔滑,完美呈现精致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