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105.00
折扣价: 68.30
折扣购买: 新手少年的大人生攻略(全3册)
ISBN: 2023081700105
作者: 斋藤孝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斋藤孝,日本畅销书作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1960年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其作品曾获得日本新潮学艺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奖项。代表作有《超级聊天术》《开口就能说重点》《深度共情》《高效阅读的秘密》等。他的书发行总量超过了1000万册。 作者: 斋藤孝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斋藤孝,日本畅销书作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1960年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其作品曾获得日本新潮学艺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奖项。代表作有《超级聊天术》《开口就能说重点》《深度共情》《高效阅读的秘密》等。他的书发行总量超过了1000万册。 作者: 斋藤孝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斋藤孝,日本畅销书作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1960年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其作品曾获得日本新潮学艺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奖项。代表作有《超级聊天术》《开口就能说重点》《深度共情》《高效阅读的秘密》等。他的书发行总量超过了1000万册。
《新手少年的大人生攻略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 亲爱的读者,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 “你需要朋友吗?” “当然需要了!” “没朋友多孤单啊!” 我仿佛听见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 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呢?” “因为人是不能单独生存的。” “因为我们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可能还会有人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而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你是否需要朋友,取决于你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取决于你的年龄,这是因人而异的。当我们长大成人,有人可能会开始觉得工作、爱人、家庭比朋友更重要,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然而,在我们的孩童时代、初中和高中时期,我们都必须去交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与其说我们需要朋友,倒不如说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交朋友。 你可能也有这种感受:朋友间的相处,并不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有的时候会很麻烦,有的时候会很不愉快。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想方设法与别人搞好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才是你需要学习的处事方法。 通过和朋友的相处,你能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今后立足社会做准备。 太多朋友是没有意义的 我注意到,“朋友”这个词最近被过度美化了,它的分量太重了。 人们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友谊是美好的”。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这种认识所左右。当今世界,人们似乎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朋友越多越好。但我认为这种趋势是危险的。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人们可以方便地统计出自己究竟拥有多少朋友。 你与社交网站上的人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朋友”。在社交软件上,朋友的数量用数字表示,变得清晰可见。如果朋友的数量多,就会被称赞“了不起”。 然而,人数多并不代表你拥有很多的友谊。 社交网络上“申请成为朋友—验证通过—成为朋友”这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在社交网络上,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你可以通过点击一个按钮单方面终止关系。有时,你甚至不知道加你好友的人到底叫什么,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因此,各种各样的危险潜伏在未成年人周围。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吗? 不,不,当然不是。朋友的朋友是别人。不要因为这个词好听就被迷惑。 一个人如果真的拥有很多朋友,并受到各种人的喜欢和爱戴,他并不会骄傲地吹嘘自己拥有多少朋友。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朋友,而是你有多少良好的关系。 “死党”这个词也承载了太多的分量。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词。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死党或最好的朋友,这只是一种感觉。 尽管如此,很多人仍然认为有死党是好的、了不起的。当你说没有死党时,就好像没有任何朋友可以和你谈论重要的事情,或者你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我以为你是我的死党,但你背叛了我。” 因为你认为他是你的死党,你觉得他在你的朋友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时,你会受到更深的伤害并认为对方不可原谅。 你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把他当成你的死党,这样,说不定你会感觉更舒服。 还有一点,不要认为你必须有一个死党。 与合不来的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两个层面上的交友能力,分别是与你合得来的人交朋友的能力和与你合不来的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其实,与你合不来的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更重要。这是一项应该在学校获得的技能。 你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力,让孩子成长为大人,坚强而明智地生活。学习不仅仅是你在课堂上学习各类科目。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种生存能力。 如果你能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他们合作并得到他们的帮助,生活就会更容易。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与各种人接触,面对各种情况,并练习如何与人打交道。 学校是一个可以练习与你不喜欢的人友好相处的地方,不会产生激烈的摩擦或严重的伤害,必要时大家可以互相合作。 学校是一个练习与人相处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你学会如何把握距离感和学习人际关系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换班? 因为我们要练习如何适应新环境,以及在环境改变时如何结交新朋友。学校生活也是为了通过这个小社会,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 为什么我强调与每个人建立和睦关系的重要性? 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些惨痛的教训。 高中毕业之前,我有很多朋友,在交友方面从未遇到过任何问题。我的家族人口众多,亲人之间经常来往,十分热闹,我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人包围。 然而,当我的大学入学考试失败,无学可上时,我开始在东京独自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我变得神经质。这时,我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进入大学后,我开始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批评别人,时常让人尴尬。 那时的我坚信,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毕竟我对他们是真诚的。 结果呢? 周围的人开始疏远我。即便在聚会中,也没人理睬我。我变得越来越孤立,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没有人愿意帮助我。 当时,我缺乏这样的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不让 人感到不舒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能够在不伤害或否定对方的前提下提出诚实的意见就好了,但我没能做到这一点。由于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我经历了一个痛苦的二十岁。 在人际关系中,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与他们建立和睦的关系很重要。如果不练习这一点,你就会深受其害,感到痛苦。 《新手少年的大人生攻略 什么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没有浪费的经验 有一家英国家电设计制造公司叫戴森,因其双气旋真空吸尘器而闻名。其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成功发明出这种双气旋吸尘器之前,制作了一个又一个模型机,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对其进行改进,直到第5127 个模型机达到他的要求。 那么,成功只属于第 5127 号模型机吗?绝不是这样。第 5127 台机器是在所有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成果。戴森说,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失败,他们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双气旋真空吸尘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公司现在不仅为全世界提供吸尘器,而且还是其他多种电器的制造商,而所有这些电器都拥有开创性的设计和优异的性能。 戴森知道永不放弃的重要性。无论经历多少次失 败,他都没有放弃。他说:“在学校,我经历了最多的失败。我认为学校应该把最高分给那些有过最多失败并克服了它们的人。” 戴森十分欣赏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可能出错的方式。”爱迪生说这些话时正在试验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戴森说,这句话让他大受鼓舞。科学的态度就是提出一个假设并反复测试。如果某种方法不起作用,它并不代表失败,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这样不行,这是一种进步。在某种意义上,你已经排除了一种可能性。所以这一切并不是徒劳的。 把失败看成成功的一环 以上所有例子中的发明与发现都是在试图弄清另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偶然发生的。然而,如果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些“巧合”多么有趣,他们的发明就不会出现。他们没有把所发生的事情当作微不足道的失败,而是从中找到了意义和价值,继续接受挑战,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有许多事情就是在失败中碰巧发生的。 “麻烦是发现下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也是发明之王爱迪生的话。爱迪生之所以能够在一生中完成1300 多项发明和技术创新,是因为他曾面临非常多的挑战。 失败带来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我认为,如果说成功是结果,那么失败就是走向成功的过程。换句话说,失败不是成功的反面,而是通往成功的一个环节,是一个还没有达到成功时的阶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我们就会收获成功。仔细想想,因为失败而半途而废是一种浪费。 “成功”用英语怎么说?success。这个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下一步”。成功是接下来的事情。因此,处于失败的状态时不要轻言放弃。 将自我与失败的事分开 容易犯错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 容易感到羞愧和受伤,不想再见到任何人,不想去学校,变得十分沮丧,畏首畏尾; · 因为犯了错误而觉得自己很没用; · 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认为再试一次也不会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在乎的是“自己很失败”这件事,而不是失败本身,并进入自我否定模式。然而,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时间不能倒流。就算你感到懊悔,一再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未必能找到解决办法。 这时,你应该换个方向。无论你感到多么羞愧、后悔、自我厌恶……都请暂时把它们放到一边。不要让情绪占了上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你需要面对的不是自己的感觉,而是如何从失败的伤痛中走出来,思考“我现在能做什么”。 失败并不能说明你不够好,而是告诉你不能这样做。千万不要因为失败而否定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和失败的事分开。如果你认为“我不好”,就很容易觉得“我不行”。希望你意识到自己只是这次没有做好,下次改变做法就可以了。 不要把失败归咎于你的性格,而要具体思考是什么地方出了错,以及如何能做好。当你专注于所做的事,并为此做出改变,就会把自己从被情绪裹挟的困境中拉出来,而无暇再去纠结错误本身。 《新手少年的大人生攻略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会学习 = 聪明”吗? 在学校,你的学习成果通过可见的数字呈现出来,所以人们习惯以考试成绩来对你进行评判。 会不会学习似乎变成衡量聪明与否的绝对标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一旦你从学校出来进入劳动力市场,衡量聪明与否的标准就会骤然改变,从“会学习”变成“能够适应社会”。 我认为会学习是件好事。会总比不会好。 然而,学习好不代表走入社会后就能做一个聪明人。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学习再好也无济于事。 有的人从一流大学毕业,工作后却不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沟通。他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上学时,身边人称赞他们“会学习”“聪明”“了不起”,可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就被打入冷宫, 自尊心也破碎了。 还有些人拥有很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却触犯法律。新闻中可以读到此类报道:一些 自命不凡,公然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事。 无论一个人的学业多么出色,如果他不明对错、不辨是非,那么他在本质上并不聪明。 如何适应现实社会? 另一方面,世界上有很多人讨厌学校的功课,成绩也不好,但他们成年后却在社会上非常活跃并取得了成功。 他们的天赋是在成年后突然发展起来的吗? 不,也许这些人从小就拥有一种无法用考试分数或学习成绩衡量的智慧。 学校里传统的考试很多无法看出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换句话说,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就是“如何在社会上好好生活”。 善于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意味着你在某方面很聪明,但聪明的定义并非那样绝对。 从学校毕业后,你需要的是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这意味着离开学校后的 50 或 60 年里,你都需要“生存的智慧”。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是你需要终身学习的生存智慧。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学习。学习是对大脑的基本训练。当你在一个可以学习的环境中,你应该学习。 如果轻视学习,你以后的生活会很辛苦。这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想对年轻人反复强调的事。 人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吗? 即使一个人热衷于体育、音乐或其他任何事情,他也不一定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很多人只是出于喜欢才去做这些。 也许你觉得,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当作职业会很享受,但现实未必如此。每个人都会面对现实的打压。 即使竭尽全力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在体育界活跃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在一个普通的职业中,人们可以工作 30 到 40 年。然而就运动员而言,他们的巅峰时期往往止步于 35 岁左右。如何面对余生,这个问题必须提早考虑。 拥有自己喜爱和热衷的事非常重要,但基本上没有人可以一辈子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看法。 有些人想一辈子玩游戏,以为从此便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说:“父母留给我一套房,我只需要每月赚10万块钱(日元),后半生就都可以用来打游戏了。” 他住在父母的房子里,水电费由父母支付,食物也由父母提供。他想,如果父母能活到八十或九十岁,他就可以一辈子玩游戏,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很好,他很幸福。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了喜欢的人,想结婚了。于是,他有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他想从父母那里独立出去,和心爱的人一起组建一个家庭。于是他又想:“我必须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是人,我们的感觉会变。所以,你需要确保自己最终不会后悔。不要到时候说“我当时应该学习”或“我应该做这个的”。 为了将来不让自己感到为难,就要把现在能做的都做好。尽可能确保自己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你不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 也就是说,不要把你的潜力扼杀在萌芽的状态,因为它是面对现实、改变现实的力量。 青少年阶段只不过是漫长人生的一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塑造、培养青少年的目标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一生。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往往过于追求成绩和考核结果,根据成绩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舍本逐末,反而忽视培养孩子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手少年的大人生攻略”这套书教导孩子用社会思维看人生,将青少年当前面临的学业、社交、挫折等问题链接到未来的社会生活,让青少年读者通过“大人生”的全局视角重新梳理眼前的问题,树立长远的目标,整合自身的资源,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学习力、社交力、逆商力,为进入社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