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

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
作者: 杨燕,廖亮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84
折扣购买: 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
ISBN: 9787515818474

作者简介

杨 燕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和戏曲传播研究。历年来主持多项国家ji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主要有:《电视戏曲论纲》、《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概览》、《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汇评》、《戏曲电视剧个案论析》、《电视戏曲作品大系》(一)(二)、《电视戏曲文化名家纵横谈》、《戏曲电视剧创作新论》、《戏曲艺术》,以及《唐宋诗词》、《增订注释全宋词》、《陆游诗词译注》、《杨万里范成大诗词选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辛弃疾精品全集》、《姜夔张炎词传》等。 廖亮 上海大学副教授、戏剧戏曲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研究专长:戏曲新媒体传播、剧种史与地域文化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ji、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个人专著:《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上海越剧(1917-1949)》、《当代世界电视》等,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一、引言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有“戏祖”和“活化石”之称。*早有史料记载的目连戏出现在宋代,明清时演出较为繁盛,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福建等都曾是它的流行地。它具有宗教性、民俗性、祭祀性、仪式性等特点,演出中还要穿插颇受欢迎的爬杆、窜火、叠罗汉等民间杂耍技艺,这些杂耍技艺深受民众欢迎,千百年来成为民间重要的娱乐形式。 由于种种原因自20世纪40年代目连戏演出日渐衰微,“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绝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部分地区也曾上演过目连戏,但次数极少,目连戏确确实实成了稀有剧种。2006年5月,徽州目连戏、湖南辰河目连戏、河南南乐目连戏一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连戏的当代命运值得关注。 目连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据笔者所知,以往的研究多限于对史料的考证和理论的阐述,而对现存目连戏的实地研究却显得不足。由于目连戏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剧种,所以能对我国仅存的“活体”形式的目连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了解其当下的生存状态,弄清其现实的生存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祁门县历溪村目连戏班的存在正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活体范本。 历溪目连戏班是目前安徽乃至全国为数不多戏班之一,它成立于1999年年末,成立不久开始演出,在此之前目连戏已经在历溪村沉寂达六十年之久,十年来历溪目连戏相对来说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现有的历溪目连戏是古老戏剧在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个案;它的生存和发展既有当今目连戏所具有的普遍性,又有其个性特征,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我的论文试图在2006年11月和2008年7月两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历溪村现存目连戏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存价值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对于目连戏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那些濒临灭绝的古老戏剧的有效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二、安徽祁门县历溪目连戏戏班及演出情况调查 目连戏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它的分布曾经十分广泛,安徽南部曾经是目连戏比较流行的地区,而今,这一地区尚有戏班活动。位于安徽西南部的祁门县目前尚有三个目连戏班:马山村戏班、栗木班村戏班,历溪村戏班。三个戏班中,历溪班建班比较晚,但近年来在三个戏班中*为活跃。 我曾于2006年11月和历溪班有过*次接触,那时该戏班应邀到几百公里外的宣城市东华村演出,得知这一消息,我和几位同学认为这是记录这一濒危剧种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在导师杨燕教授的指导下一同前往进行采访拍摄。三天的时间我们拍摄现场演出,走访演员、戏班负责人,以及东华村的村民及村干部,留下了关于历溪村目连戏的宝贵记录。 从那时起,我就比较关注目连戏,尤其是历溪村目连戏。我想,历溪目连戏是古老戏剧在当代生存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目连戏这一濒危剧种留存的活体范本,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是,2008年7月6日到12日,我深入历溪村对那里目连戏的生存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其间走访了演员、负责目连戏演出的村干部、当地群众以及祁门县文化部门的相关领导,拍摄录像资料、照片,搜集了*手资料,了解目连戏的过去现在,尤其是目连戏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到附近的马山村、栗木村、环砂村进行了调查走访;并在此基础上对历溪村目连戏的生存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历溪村是皖南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属祁门县历口镇,距县城西北约27公里,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山脚下,全村220户人家,710人。这里群山环抱,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村中王姓人家于宋朝从祁门西山口迁到此处,世代聚族而居。而今村中许多古迹尚存:村里保留着不少明清时的古民居;明代修建的王氏宗祠“合一堂”至今保存完好;村口的舜水古桥,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古雅;村里明代出了一位著名御医王典和一位有名的木商王世顺,他们的墓就在村边且保存较好;村中还有千年古樟树,有珍稀物种众多的古木林。村头的“嚎啕殿”是祭戏神的地方,这里供奉着傩神菩萨和五猖老爷,历溪村祭祀和唱戏的习俗由来已久,听说这里过去不仅上演目连戏,还演傩戏。古桥、古祠堂、古石碑、古墓、古庙、古戏等,无不显示着历溪村悠久的历史。目连戏能够在这里生存,和这里深远优良的环境和重传统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关系。 历溪村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有自己的目连戏班,新中国成立前的*后一次演出是1940年前后,之后目连戏便在该村销声匿迹了,“文革”时期目连戏更是被视作封建流毒,流传的剧本也被毁掉了。直到1999年冬该村目连戏班才得以重建,并于2000年初开始演出。现在的历溪目连戏班,有成员30多人,主要演员9人,乐队4人,跑猖25人,服装道具1人,村委会负责人两人,其中有女演员三名。演出人员皆为本村村民,他们平时务农、休闲在家或外出打工,有演出任务就集中起来排练演出。该戏班自成立至今,已经演出20多次,除了在本村演出外,还到过祁门县城、黄山市、宣城、芜湖市繁昌县、休宁、南京高淳县等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涵盖目连戏、歌仔戏、越剧、调腔、越调、五音戏、罗罗腔、新城戏等多个地方剧种 关注传统戏曲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