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8.60
折扣购买: 衣画云霞:道教服饰与符号
ISBN: 9787100225175
周睿,1971 年生,重庆人。博士就读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参与“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道教服饰的符号象征研究》;其后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完成研究报告《中国道教服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服饰、符号与传播、数字艺术。
" 至宋,世俗社会疏淡雅致的审美取向也影响到玄门巾裹样式。彼时几款颇有代表性的巾裹也一直延续,至今仍存于道士服饰中。 逍遥巾,所见材料里记载有两种称为“逍遥巾”的首服(图1—1—14),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巾后都缀有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不同者在于头巾主体部分:一种即“飘飘巾”,帽顶前后均为斜坡,各缀一片大小相等的布帛,正面一片饰以云头图案;另一种是纱罗头巾,以一块或方或圆的布帛包裹于发髻之上,类似于小包巾,系上飘带垂于脑后,亦称“荷叶巾”。这一种在宋时非常流行,宋人米芾在《画史》中对逍遥巾有这样的记载:“覆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 指其制原为庶人所用,称为花顶头巾,后士庶皆用,甚至妇女也有戴之,致其在当时非常流行。 现在世俗社会多数是短发,尤其男子。而道士必须蓄发留须,一是作为入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为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损;四是为了养生保健,蓄留长发,必须经常梳理,经常梳头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大脑为人身之主,大脑健康,人就少病。或因出家时日尚浅,发短未能挽起发髻,或因夏天暑热需要散凉,道士多戴此巾。头戴逍遥巾,巾带飘摇,模拟仙姿,如神仙一般自在,举动间道骨仙风,姿态潇洒,故深得年轻道士所喜。但有些年长道士则认为戴此巾有失庄重,欲废止之。 紫阳巾,传说其制源于宋儒朱熹。朱子居所辟读书室,名曰“紫阳书堂”,并在此居住了四五十年,后人遂据此称读书人所戴的一种飘曳的头巾为“紫阳巾”。明人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讽刺一目不识丁富家儿,谓:“辄戴紫阳巾,衣忠静衣,挟行卷诗题尺牍,俱称于鳞伯玉,而究之尚未识面。”可见至明时,头戴紫阳巾仍为读书人的标志。入清,因其飘逸不拘,为修道之人所喜。 一字巾,形制非常简单,就是以一根丝织幅带束发,因形似“一”字而得名(图1—1—15)。相传此制起于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称,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帅遭秦桧谗言,皆罢枢密解兵柄,世忠“乃制一字巾,入都堂则裹之,出则以亲兵自卫”。宋人洪迈《夷坚志·韩郡王荐士》亦载:“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世忠此举,意在释帝、相之疑忌,盖因一字巾为山野之人或者志在山水之人所用。一字巾端头有木扣或玉扣,上面一般刻有太极八卦图形(图1—1—16),故又称“太极巾”;此扣合上为“混元圈”,散开则为“一”,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此巾常用于山居道士束发,以防山野树枝钩挂头发,因此也叫作“逍遥一字巾”。 " "中华文化与道教爱好者必备的“时尚”之书。 1.国内系统研究两千年道教服饰的专业之作。 A)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学科方法,对中国历朝历代道教服饰中有代表性的首服、身衣、足衣、纹样、服色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研究。 B)本书通过梳理道教服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从服饰特征的角度切入,研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从初创到逐步扩张、繁荣兴盛、日渐式微的历史脉络。 2.从服饰出发,深入古代礼仪规范之精髓; 从道教出发,直达中国传统思想之内核。 A)中国向称礼仪之邦,讲“礼”重“仪”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古代社会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服饰制度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本身具备“仪”的外在形式特征,可以根据“礼”所制定的规则,规范社会生活,强化从家到国的合理性。 B)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吸收了先秦道、儒、墨各家思想,在东汉末年正式创立。道教服饰系统的产生和规制化,同样是在世俗礼制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教服饰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与各个历史时期世俗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道教服饰,对于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理念、社会生活方式,都有积极的帮助。 3.精选用纸,四色印刷,装帧精美。 可读性强。200多张彩图,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地解读两千年道教服饰上的细节。 既可作为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专业研究者的参考书目,也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服装行业从业者的阅读书籍,是中华文化与道教爱好者必备的“时尚”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