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详解/人文传统经典

坛经详解/人文传统经典
作者: 张勇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坛经详解/人文传统经典
ISBN: 9787020177110

作者简介

张勇,字豫兮,号华雨檀。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理事,《学语文》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项,出版《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中华书局2020年)等著作10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前 言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它与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千百年来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自从踏入中土的那天起,就不断中国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这八大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这八大宗派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者当数禅宗。禅宗由惠能创立,惠能的思想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坛经》一书,此书是中国人写的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坛经》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惠能生平自述,二是惠能讲般若禅,三是惠能与弟子之间的问答。以此为依据,下面对惠能的生平行述、《坛经》的思想体系作一概述,对本书的编写体例也作一交待。 一 惠能(638—713),又作慧能,祖籍范阳(河北涿州),俗姓卢,生于新州(广东新兴县)。其父早亡,与老母李氏相依为命,靠卖柴勉强度日。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生求法念头。安顿好老母,惠能长途跋涉至湖北黄梅,参礼五祖弘忍。五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发现惠能不同凡响,就让他留下来随众干活。惠能被委派劈柴与踏碓舂米的任务,这活一干就是八个多月。 一日,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神秀上座(约606—706)于当日夜间,作出一偈,书于南廓壁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两日后,惠能也作一偈,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比较两则偈颂,弘忍知道神秀未能见性,只有惠能彻悟了禅法真谛,于是秘密把衣钵传给惠能,命他连夜离开黄梅。惠能回到岭南,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惠能至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在那里讲《涅槃经》。一阵风吹来,寺院中的幡不停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而惊四座!惠能亮明身份后,依印宗出家,受具足戒,至此惠能正式获得僧人身份。第二年,惠能移住韶阳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成为后来禅宗的宗经。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惠能染疾。临终之前,付嘱十大弟子:以后传法,递相教授《坛经》,不失本宗。从达磨至弘忍,五代祖师传灯付法时都以袈裟作为法信,惠能之后,便以《坛经》取代袈裟而作为传宗付法的依据了。八月,示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元和十年(815),唐宪宗下诏追谥惠能为“大鉴禅师”。唐代三位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惠能撰写碑铭,三位著名文人为同一位僧人撰写碑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惠能的巨大影响。 二 “自性”是《坛经》的核心范畴,阅读《坛经》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范畴。在《顿渐第八》中,惠能说:“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与一切教门,包括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等,都是建立在“自性”这块基石之上的。 (一)自性论 何为自性?佛教的“自性”,一般而言,是指诸法本自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它为佛教中观学派所否定,该派认为诸法性空、本无自性,而惠能所说的“自性”与此不同。惠能所谓“自性”,又称“实性”“佛性”“本性”“本心”“心体”“真如”等,是一种超越一切差别、断绝一切妄见的平等一如、清净无染的境界,这种境界无名可名、不可言说,惠能说只能勉强称之为“自性”。 《行由第一》记载,弘忍给惠能传授《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向五祖阐述自己对“自性”的领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惠能对“自性”内涵的集中阐述,析而言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性不二 自性的根本特性是“不二”。惠能说:“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顿渐第八》)“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它超越贤愚、断常、生灭、去来等一切二元对立,是人真实的性体,因此称为“自性”或“实性”。 2.自性真空 惠能提出“自性真空”命题。所谓“真空”,依其解释,就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般若第二》)这里的“心”,是指人的“本心”即“自性”,它无形无象、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即没有任何的规定性,其内涵为空,故其外延广大无边、无所不包。 3.自性生万法 关于自性与万法的关系,惠能说:“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顿渐第八》);“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忏悔第六》)。自性与万法是体用关系,自性为体,万法为用,自性能生万法,能含万法。“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忏悔第六》)自性像镜子一样原样呈现着万法,但有时自性也会被其见闻觉知所产生的迷情妄念遮蔽,镜中万法隐而不显,而一旦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万法又在自性之中真实地显现出来,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4.自性清净 自性是清净无染的。惠能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行由第一》)“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顿渐第八》)“清净”“常寂”,并不是说自性面对外境时心念不起,而是不执著于外境。惠能说:“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定慧第四》)自性面对万境,虽起心动念,但不染万境,因此恒常清净自在。 所谓“清净”,其实就是无有执著。惠能在临终时告诫弟子:“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付嘱第十》)自性本净,无可取舍,一定不要刻意“空心观净”,不然就会执著于“净”相,从而被“净”所系缚。 (二)解脱论 1.自心是佛 《坛经》中,“心”是与“自性”同等重要的核心范畴,惠能经常讲“心”,既有“真心”“直心”,又有“妄心”“吾我心”“轻人心”“慢他心”“贡高心”等。那么,“心”与“自性”是什么关系?在《坛经》中,“心体”“本心”即“自性”,而各种现实之“心”则为“自性”之用,“自性”与“心”是体用关系。惠能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疑问第三》)这是在强调“自性”的本体地位及其与“心”的体用关系。他又说:“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定慧第四》)这里,“念”为当下现实之心,它与真如即自性为体用关系,也就是说,当自性未起念时为自性,而一旦起念则为心。 《坛经》中,心有“真心”与“妄心”之分。“真心”,又称“直心”,指无执著的现实之心。惠能说:“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定慧第四》)无执著之心即为直心、真心。妄心,则是有执著的现实之心。惠能说:“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定慧第四》)执著于得失、祸福的“尘劳邪见”则为妄心。“真心”是“自性”的真实显现,而“妄心”则为“自性”的歪曲显现,两者虽在“相”上截然相反,但在“性”上并无差别。 整部《坛经》中,惠能多次强调“自心是佛”。在他临终的时候,再次叮嘱弟子:“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他这里所说的“心”,既指“体”上的“本心”“心体”即“自性”,也指“用”上的“真心”或“直心”,因为念念不住、平等一如的当下现实之“直心”与“自性”是一致的。惠能说:“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一念平直”,就是他所说的“直心”,即一颗念念无有执著的现实之心。 “自心是佛”是禅宗的普遍主张,诸祖都有类似说法,而到六祖惠能这里,“心”更少出世色彩,更逼近当下现实之人心,这是惠能区别于禅宗前五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