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唠叨的幸兵卫(精)/陈舜臣随笔集

爱唠叨的幸兵卫(精)/陈舜臣随笔集
作者: (日)陈舜臣|译者:胡小春//秦上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8.80
折扣购买: 爱唠叨的幸兵卫(精)/陈舜臣随笔集
ISBN: 97875146165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旅途种种 本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但最后往往却事与愿违。 松尾芭蕉十分尊崇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他曾吟道, “尝李杜之心酒”。 芭蕉在俳谐纪行《奥州小道》起首处提到的“日月者 ,百代之过客也”,亦是援引了李白的诗序“光阴者,百 代之过客也”。 芭蕉曾云游四方,大概是受到了道祖神(道路之神) 之邀,总会兴致满满地踏上旅途。但他亦曾感叹过“很多 前人都客死在了旅途当中”,这恰恰看出他早已看清了旅 途将有去无回。他口中客死旅途的前人大抵是日本的西行 和宗祗、唐朝的李白和杜甫等人。 与芭蕉不同,李、杜二人踏上旅途并非出于热爱,杜 甫更非如此。李白年轻时就已养成了不羁的性格,中年后 因被朝廷放逐才踏上羁旅。杜甫的旅行可谓是一场左迁’ 之旅,更是一场饥馑相伴的旅行,充满了艰辛。 平泉的藤原氏曾繁盛一时,如今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芭蕉行至遗迹时,含泪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俳句:“昔日动 刀兵,功名荣华皆成梦,夏草萋萋生。”恰在《奥州小道 》中,芭蕉引用了杜甫《春望》的开篇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正如芭蕉把李诗中的“光阴”改写成“ 日月”那样,此处也将杜诗中的“草木深”改为“草木青 ”。不言而喻,芭蕉的诗句当中也暗含了杜甫当时的感慨 。 早在芭蕉所处时代的五百多年前,平泉的藤原氏就已 经灭亡了。虽说芭蕉是触景生情,但表现的并不是对杜甫 的怀念。 杜甫于至德二年(757)春作《春望》。此前一年,安 禄山举兵叛乱,六月,潼关被攻陷,长安城旋即陷落。唐 玄宗在长安将要陷落之时,逃往蜀地(今四川)。官位卑 微的杜甫不知事态紧急,还未逃出长安就被叛军俘虏。次 年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前往行宫凤翔。《春望》 就作于其逃出长安之时。 杜甫面对的草木深之地不是五百年前的古战场,而是 陷落于半年前的国都长安城。与此同时,发出感叹的杜甫 也已不再是满身风雅的旅者,而是一个入过狱的犯人。 唐玄宗在逃往蜀地的途中,为了平息军队的不满情绪 ,不得不处死最心爱的杨贵妃。随即唐玄宗退位,皇太子 继位后在凤翔设立行宫,并以此为基地欲夺回都城长安。 两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也有一百七十千米。因为杜甫不知 道安禄山的势力到达何处,这次旅行可谓是危险重重。 到达行宫后的杜甫,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作诗三首 。下为三首诗的末尾两句,首先是其第一首诗的末两句,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意为亲友们初见到我又老 又瘦都十分惊讶,感叹我艰辛地从敌军占领的长安城中逃 出来。那时的杜甫四十六岁。 其第二首诗这样结尾,“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说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 泪水不能自禁而沾湿佩巾。芭蕉在面对五百年前的古战场 时,也曾写下了“随时转,泪水落不停”,想必两人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