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实现/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生之实现/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作者: (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译者:王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0.60
折扣购买: 生之实现/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ISBN: 9787569921922

作者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诗歌。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曾写下大量短中长篇小说、散文著作,创作了1500多幅画。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等;短篇小说集《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等;长篇小说《沉船》(1906)、《戈拉》(1910)等;剧作《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散文集《死亡的贸易》(1881)、《在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语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当被译成英文之后,则风靡整个世界。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等。

内容简介

梵我的关系 古希腊文明在城墙的包裹中孕育而成。事实上, 所有的现代文明都曾有过各自青砖灰泥的摇篮。 高墙如辙般深深地铭刻于人类的心灵之上。它们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设定出一道“分而治之”的定理 ,并随之成为一种习惯行为的滥觞,即通过加同防御 和互相隔离,来保卫我们的战利品。我们分成一个个 邦国,一门门学科,还分出自然与人。这种思维在我 们的心里植下这样的种子:任何超出我们所筑藩篱之 外的事物,都将引起莫大的怀疑,而且万物都不得不 艰苦斗争以进入我们的认识之门。 当第一个雅利安入侵者出现在印度时,它尚是一 片广袤的丛林大陆,但这批新来者迅速开发利用了这 块土地。这片森林为它们提供了栖身之所,以避免太 阳的剧烈高温和热带暴风雨的肆虐。此外,还为牲畜 提供牧场,为祭祀的圣火提供燃料,为修筑房舍提供 材料。而且,不同的雅利安种姓族群及他们的男权首 领定居在不同的森林带中,这些森林带在自然保护、 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等方面都有着一些特殊的利用价值 。 所以在印度,我们的文明的确是在森林中孕育诞 生,并自它的起源和环境便成就了自己清晰显著的特 征。它被自然界中勃勃的生命所环绕,被她们所滋养 、所塑造,并与她们那多变的性情有着最为亲密和最 为频繁的互动交融。 如此的一种生活可能会被这样认为:它有着让人 的心智变得幼稚单纯的趋势,并因降低生存标准而贬 抑人类进步的激情。但我们发现:古印度的丛林生活 条件并没有束缚人的心智,也没有弱化人类的能量之 流,而只是指明了一个特定的方向。在与自然界勃勃 生机的不断接触中,人的心智得以从他的欲望巾解脱 出来,而他的欲望本是围绕着所获之物,通过划定界 限来扩张他的地盘。人的目标也不再是索取而是证悟 ,以及通过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而扩大见闻觉知。他 可以感觉到这一真理四处充盈,即没有什么可以在绝 对孤立中存在,并且,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是让我 们的生命深入到与万物的交互体验和感受中去。要领 悟人类精神和世界精神之间的伟大和谐,就要对古印 度栖身丛林的圣哲们怀有感恩之情。 在晚一些的日子,另一个时代到来了:远古的原 始森林让道给用于耕种的田地,富裕的城镇在四面八 方纷纷冒出。强有力的王国得以建立,并拥有可以和 全世界所有的强大势力进行交往的方式。但是,即便 是在物质财富已达巅峰的那些时期,印度人仍然带着 恋慕之情,时时回首早期艰苦卓绝的自我证悟这一理 想,对隐居丛林修道的俭朴生活的赞誉之情,以及在 这些生活中积淀的智慧并从中汲取的灵感。 西方人看似对他们制伏自然的想法颇为自豪。好 像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恐怖可怕的世界中,在这里,我 们不得不同那个令人无奈而又万分陌生的事物秩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