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ISBN: 9787807684251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著有历史人物传记11部、文史随笔集30余部,代表作有《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秘史》《晚清中国与日本》等。
选摘二 (选自《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第三章第一节) 一、又一场废立闹剧 转眼到了初平二年(191)正月,这时的关东联军已名存实亡,酸枣也人去营空。袁绍还在河内郡怀县,看到联军内部不断发生内讧,他的心中却并不着急,也许这些都在他预料之中。袁绍这时关注的,是自己如何在一片乱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经过一番考虑,袁绍提出了一个惊人计划:另立新天子。 在袁绍的心里,被董卓杀掉的前少帝刘辩才是汉灵帝的法定继承人,刘协不仅登基的程序不合法,而且是不是汉灵帝的血统都有疑问。这本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有很多人相信。《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就曾记载:“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幼弱,为贼臣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在对待汉献帝的态度上,袁绍向来与众不同:别人反董卓不反汉献帝,他则是董卓与汉献帝一起反。袁绍本来想在消灭董卓以后重新拥立刘辩复位,哪承想董卓下手更快,把刘辩毒死了。袁绍并不甘心,刘辩死了,就在其他刘氏宗亲中寻找,反正不承认董卓挟持下的“伪皇帝”。 一段时间以来袁绍一直醉心于这件事,他的想法得到了韩馥的支持。袁绍在这件事情上的任性和执意可以解释为一种野心,就当前形势而言,消灭董卓的势力才是当务之急,即使他这边立了一位新皇帝,也不能指望董卓让刘协退位,结果就是两个皇帝并立,国家将因此陷入分裂。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袁绍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就是要另立一个朝廷与董卓抗衡,作为这个朝廷的缔造者,他应当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 问题是,找谁来当这个皇帝呢?袁绍与自己的智囊们找来找去,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幽州牧刘虞身上。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五世孙,出身正统,家谱清晰可查,本人德高望重,长期担任朝廷的九卿,资历深厚。他外任幽州牧以来整顿地方,安抚边界的少数民族,深得众望。袁绍还得知,不久前董卓为拉拢刘虞,曾征刘虞为太傅,像刘虞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怎能被董卓拉走?袁绍更坚定了拥立刘虞为帝的决心。 方案一定,袁绍、韩馥就大造舆论。这时出现了金、木、水、火四星相聚于箕尾星宿的特殊天象,箕尾星宿对应的分野恰好为幽州,韩馥抓住机会,宣称燕国故地将诞生“神人”,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指的是刘虞。接着,有人在代郡看见天空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韩馥自然不放过,又大加渲染一番,认为当立新天子。袁绍、韩馥还暗中安排一个叫王定的济阴郡人,说是发现了一颗印,上面赫然写着“虞为天子”四个字。这当然是假的,而且假得欠缺水准,但也有不少人相信。《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 是时有四星会于箕尾,馥称谶云神人将在燕分。又言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又见两日出于代郡,谓虞当代立。 韩馥给袁术写信,除了否定汉献帝的血统外,还引用西汉初年周勃、灌婴迎立代王的故事为拥立刘虞找依据,并反复称颂刘虞出身正统,广有功德。《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馥以书与袁术,云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称虞功德治行,华夏少二,当今公室枝属,皆莫能及。”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第四子为刘恒,其母亲薄姬地位很低,原来是秦末魏王豹的一名妾,魏豹被杀后进入汉宫,虽然生下了刘恒,但平时很少能见到刘邦。薄姬生性与世无争,因为这一点,她反而被专权霸道的吕后所忽视,刘恒后来被封到偏远的代地为王,薄姬随儿子去了代地。刘邦死后诸吕作乱,绛侯周勃、老将灌婴联合陈平等诛杀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继位,刘恒即汉文帝。经过这番拨乱反正,西汉王朝才重新走上正轨,开启了“文景之治”和之后的“汉武盛世”。韩馥还声称,当年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担任的职务是大司马领河北军政,刘虞现在担任的大司马领幽州牧与其相仿,这些都是天意。 袁绍写信给各路联军首领陈述自己的想法,寻求支持。袁绍也给袁术写了信,争取他的支持,但遭到了拒绝。不过,袁术拒绝的原因并非出于公义,而是私心,因为袁术自己也想当皇帝,所以不愿意有人在他的前面称帝。《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绍又别书报术。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曹操这时已南下募兵归来,也在怀县,袁绍也征询了他的意见。曹操之前反对过许攸等人另立合肥侯为帝的行动,这一次也坚决予以反对。曹操认为董卓之罪暴于四海,我们这些人合大众、举义兵,天下无不响应,这都是因为忠义于朝廷,现在幼主微弱,受制于奸臣之手,但是还没到亡国的地步,一旦改易天子,天下谁来安定?曹操说得很郑重,他向袁绍等人表示,如果你们真要那样做的话,那么你们且北去,我独自西行。刘虞在北面,汉献帝在西面,曹操告诉袁绍,如果他另立朝廷,自己将不惜分道扬镳。这种掷地有声的话不排除是亲曹派史学家为树立曹操忠君形象编造的,但曹操一生中从未参与过类似的废立举动,这一点是肯定的。 一次,袁绍拿着王定献的那颗印在曹操面前晃了晃,故意让曹操看。曹操看了看,大笑道这种东西根本不可信。袁绍还想说服曹操,派人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去的人对曹操说现在袁公势盛兵强,两个儿子已经长大,天下群雄谁能超过他?言下之意让曹操看清形势,紧跟袁绍的步伐。但曹操仍不表态,心里对袁绍产生了反感,甚至暗中打算诛灭他。《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 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不过,以曹操这时的实力,要与袁绍分道扬镳也只能想想罢了。在这段日子里曹操只能依附于袁绍,慢慢寻找机遇。这种心情低落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年,这恐怕是曹操一生中最不愿意回首的日子了。其间,曹操在怀县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他所能控制的人马只有一千多人,其中一些人还是从南方招募来的。远离家乡,看不到光明前景,队伍中的人不断开小差,人数还在减少着。 为什么向来一呼百应的袁绍这一回说话不灵了?这是因为,众人心里都很清楚,另立天子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政治问题,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而且将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所以不肯表态。《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袁绍再次给袁术写信,提出“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认为长安的朝廷已无法理可言,所以“东立圣君,太平可冀”。袁术则复信,认为“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至于董卓专权,只不过是“汉家小厄之会”。袁术表示,此时应“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不是谋求另立天子。袁术还表示,自己“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面对这么多反对意见,袁绍、韩馥仍不肯放弃。没有人支持,他们就自己干。袁绍、韩馥搞了一份“拥戴书”,派前乐浪郡太守张岐带着前往幽州,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哪知刘虞根本不领情。《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刘虞见到张岐,厉声斥责道:“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济。孤受国恩,天下扰乱,未能竭命以除国耻,望诸州郡烈义之士戮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谋,欲涂污忠臣邪!”张岐回来报告,袁绍这才心灰意冷。然而韩馥不甘心,又派人恳请刘虞出面“录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就是主持朝廷日常事务,代表皇帝分封爵位、任命官职。朝廷在长安,有天子、有百官,何须远在几千里以外的人主持日常工作?韩馥的意思还是造成两个朝廷的事实。刘虞仍然拒绝,并且放出了狠话,如果再逼,他就投奔匈奴人,让大家断绝念头。韩馥见刘虞态度如此坚决,这才打消念头。 这一次刘虞不仅拒绝了韩馥的建议,还把他派去的人杀 了,准备派人到长安走一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由幽州刺史部去长安,道路遥远,一路上寇虏纵横,是一趟苦差,也很危险。刘虞跟手下的人商量派谁去合适,众人公推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说他最合适不过。这个人名叫田畴,字子泰,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好读书,善击剑,能文能武。刘虞把田畴找来,谈话之后十分高兴,就派他前往长安。田畴挑选了二十个人,都骑着马,不走中原,改出塞外,从漠北、朔方绕道前往长安,最后到达那里。董卓很高兴,如果刘虞真的接受了袁绍、韩馥等人上的尊号,他还是挺紧张的。董卓的战略是不与关东联军死磕,而让他们内斗。如果“群龙有首”,内斗的计划就不好实施了。现在好了,袁绍、韩馥白忙活一场,天下会出现两个朝廷的问题暂时不存在了。 ◎ 高清镜头呈现纷繁细节,力图将三国大势细说分明。穿过由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英雄构成的主脉,抛开演绎故事带来的爽感,南门太守用高清镜头对准史料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连缀细节,织就一幅脉络清晰、信息量致密的历史图卷,支脉与主脉、局部与宏观一一浮现。 ◎ 写大英雄,更写小人物,带你走进汉末三国的群星闪耀时。忠义还是背叛?英雄还是反贼?良策还是败笔?从朝廷到地方、从帝王到百姓,谁能始终洞若观火、稳操胜券,谁能预测和左右未来的轨迹?透过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还原血泪交织、充满偶然性和“神转折”的纷争乱世。 ◎ 一条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为你提供具体而微的历史参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白领、基层工作者,又或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普通人,都能读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与不同的人、事共情,获得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认知。 ◎ 特邀历史地理学者李青淼绘制插图10幅,图文互见、通俗易读。丛书史料翔实、逻辑清晰,后附历史大事记,检索方便。 ◎ 32开平装,纸张松软趁手、可平摊掌上,携带、阅读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