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种红菱下种藕/王安忆长篇小说

上种红菱下种藕/王安忆长篇小说
作者: 王安忆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上种红菱下种藕/王安忆长篇小说
ISBN: 9787020144266

作者简介

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同上海,存《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著有《小鲍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1 夏静颖生在出秧的季节,所以小名就叫作秧宝宝。九 岁那年,她母亲决定跟她父亲一同去温州做生意,把秧宝 宝寄养在镇上的朋友家里。这样,他们在沈漤的老屋就空 出了,让隔壁的公公住进去看房子。 老房其实已经有点荒寂了,但在秧宝宝眼睛里,却是 繁荣的。院子里垒着一个鸡窝,屋檐下钉着一具鸽笼,石 头条凳上,搁着晒菜籽的空竹匾。房间大床里面,有一面 墙那么高和宽的橱,是爷爷和奶奶从上海带来的,上面嵌 有无数个大小抽屉,要是有兴趣一个个拉开来看,就可能 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隔着穿廊的另一间屋,原 来是爷爷奶奶的房间,现在爷爷不在了,奶奶去绍兴的娘 娘家住了,所以就专门用来放东西。爸爸妈妈的旧自行车 、旧缝纫机、旧的采菱用的长圆形大木盆、米桶、舂米的 舂子、一架破纺车,还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没有上 漆,摞起来,顶到梁下面了。然后从东西房中间的穿廊走 过去,就到了灶间。这里的光线比较暗,加上墙壁被柴火 熏黑了,就显得更暗,但这却是老屋里头最兴旺的一处。 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悬了至少有十二只竹篮,底下 一眼大柴爿灶,熏黄的灶身上隐约可见粉红粉绿的莲花。 灶上嵌着生了黄锈的大铁锅,直径快有一米的木锅盖戗在 一边。灶旁边是液化气钢瓶和液化气灶的铁架。再旁边是 一口大菜橱,装着纱窗纱门,也熏得变了颜色,里面放着 碗、盘、勺、筷、油盐酱醋。锅是挂在墙上的,大大小小 ,有两排。从厨房的门口走过去,就是后院了。 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 ,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地爬着。南瓜叶子里,伸出几株月 季花,到了季节,自顾自地一期期开花。在厨房的后窗下 ,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专接雨水,在落叶底下,水还 是很清的。旁边呢,还有一眼井。这是家里的“冰箱”。 夏天里,有怕馊的剩饭菜,就盛在一只碗里,碗装在桶里 ,放下井去,用绳子吊着。还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 冰在井水里。在院子底的角落里,有一棵香椿树,树冠很 大,罩了一片阴地儿。树底下,埋着爷爷的骨灰,还有上 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个早逝的姑婆,他们的遗骨 和骨灰也都埋在这里。所以,这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 起伏着。照理说,这后院是有些阴气重,但因为他们都是 亲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叶挤挤挨挨的,倒很热闹。秧 宝宝在南瓜藤叶里翻,有时候就会翻出一个金黄色的小南 瓜纽,是自己落籽长的。她把小南瓜纽很珍贵地放在屋檐 下的空鸽笼里,然后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后,村民们都盖了二层或者三屋的新楼, 水泥梁。水泥板。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竞也筑了燕子窝。 并且,还是旧年的燕子。并且,谁家的燕子还是谁家的燕 子,一点不曾出过错。这都是几十代的燕子了。傍晚,老 燕子领了小燕子学飞,漫漫的一片,从老屋的顶上过去。 村民们都说,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夏介民是秧宝宝的父 亲,他做轻纺生意。开始在柯桥轻纺城替人看摊位,后来 有了本钱,就自己做了。沈漤有不少壮年人出去做工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