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50
折扣购买: 黑猫白猫和好猫(对世事人情的经济学思考)
ISBN: 9787203061229
熊秉元,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经济学中最著名的“科斯定律”,一度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 熊氏是经济学家,也是散文家,在台湾经济学界,他是“新四人帮”中的得力战将;在华语散文界,他与著名的经济散文学家“顶侠”张五常并称,有“巨侠”之誉。 有人说“经济学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并让大家自觉得很笨的那种人”,熊氏正好相反,笔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发端,运用带有魔力的笔,把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享受阅读的趣味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也因此,其作品被国内知名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誉为“熊氏散文”,他的两篇文章也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的课文,在华人经济学界,仅有熊氏一人获此殊荣。 1993年,熊氏的第一本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接着,《熊秉元漫步法律》于2003年出版,获得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最佳著作。后来,他写作“经济学的故事”系列,2006年起连载于《印刻生活杂志》,也入围了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 2005年,熊氏被大陆主流经济类报刊杂志联合评选为“两岸三地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者”之一。
对于经济学者的角色,有很多不同的譬喻和期许。在20世纪早期,英国 的罗伯逊爵士曾经表示说: 经济学家就像一条狗,每当看见大众之事的处理,是不必要的增加一个人公 私之间利益考虑的矛盾时,他有责任放声高吠,发出警讯。每当看见事情推 动的方向将让这种矛盾维持在一种可堪忍受的限度之内时,他也有责任轻摆 其尾,表示嘉许。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史蒂格勒(G.J.Stigler)教授曾 以《(作为)传教士的经济学者》为一本书的书名。他认为经济学者对人的 行为有深刻的了解,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化民众、启迪民智的神圣使命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美国籍的西蒙(Herbert Simon)教授,为人 虽然恃才傲物、树敌无数,可是,在他的回忆录里,他对社会科学研究者之 一的经济学者却有非常戒慎恐惧、语重心长的提醒: 当一个研究者面对(任何)问题时,本质上有点像是老鼠在迷宫里碰上 叉路一样。对你而言未来是不可知,而你本身的理性和判断力又非常有限。 因此,在叉路上的抉择往往只能在自己能力有限,而未来又是一团迷雾的情 形下,勉强地做出取舍。并且希望最后的结果能差强人意! 我自己的偏好,是把经济学者比喻成一个在暗室中拍照的摄影师。我曾 在一篇论文里写下过这么一段话: 摄影师要为暗室里的一座雕像拍照,因为暗室里一片漆黑,所以摄影师 要架几个镁光灯来打光。可是,要衬托那座凝立在暗室中央的雕像并不需要 让整个房间明如白昼,而只要有足够的灯光,能烘托出雕像和雕像的四周就 可以了。因此,摄影师的造诣。就反映在他的斟酌和拿捏——最后到底要用 多少镁光灯、要从哪些角度,才能最精致传神地捕捉住雕像的神韵! 我觉得,在探讨任何问题时,一个经济学者事实上就像是一个“暗室中 的摄影师”:以他的学养和判断,取舍剪裁不同的数据,最后衬托出问题最 重要的部分。而且,“暗室中的摄影师”还有一些更深刻的含义。 首先,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现象都是许多人的个别行为汇总 之后的结果,因此,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也就应该试着去探讨 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现象好坏的批评上——应该从 不同的角度打光,以烘托出雕像的神韵。 其次,如果经过分析,发现形成某个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甲、乙、丙 、丁共四个条件。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思索甲、乙、丙、丁这四个条件 中,哪一个或者哪几个是可以经由“人为的力量”加以改变。而且,还要仔 细检查.我们手中又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改变它们。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下 ,以我们所掌握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言。有很多问题都不一定是能做立 竿见影式的改变。因此。在思索改善现况的政策性建议时,值得去想“拥有 的工具”和“问题的结构”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渐进式的改善可能是比 较容易实现的。而根本性的改变则不一定是可及的——摄影师所拥有的器材 可能有限,不一定能从心所欲。 当然,暗室里的雕像是肃立不动。人的世界则是瞬息万变,摄影师所能 捕捉的可能只是稍纵即逝的吉光片羽。不过。即使如此,如果摄影师(经济 学者)功力深厚、慧眼独具。不也能一以贯之地掌握住万物之灵历久弥新的 一些行为特质吗?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