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57.62
折扣购买: 独秀学术文库 审美政治与文学研究
ISBN: 9787559848444
麦永雄,广西桂林人,1955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丛刊》主编。从事世界文学、当代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出版专(译)著20余部,包括专著《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2019)、《德勒兹哲性诗学:跨语境理论意义》(2013)等,译著《自然的政治》(2016)、《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2014)等。
六、当代文化万花筒: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 古往今来,人们出于各种因由远赴他乡,海外漂泊。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对文化混杂与双重视野体验颇深,他曾在《寒冬心灵》中说,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而异乡漂泊者、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觉知……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 当代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文化交往、商品交易、文艺互动等活动空前活跃,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边境与国界,在异邦情调的国度生活繁衍,或把异乡作为家乡,在双重乃至多重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跨界文学创作。 国际著名美学家约斯?德?穆尔教授认为:全球化作为人员、观念、习惯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和交流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200万年前人类作为直立人走出东非大平原,3三千年前的“丝绸之路”,都是全球化的标志性节点。“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个人与文化的视界日益变成万花筒式的视界。”溯古思今,前现代文化通常是视界拓展的“独白型文化”,现代文化主要是视界融合的“多元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主要是视界播撒的“交互文化”。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后现代阶段,社会文化呈现出万花筒式的特征:全球范围的人员、观念、习惯与商品的流通和交流的势头汹涌,成千上万的移民、打工者、学生和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中移动。土特产正在全球配送。思想观念通过全球电脑互联网流转。世界居民日益增长的数量正在生成混杂的、属于多种不同视界的主体。 这种“真正的混杂”的主体性是后现代全球化的典型表征。 当今文化万花筒式的时代特征,促使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形态空前复杂,不同的语言文化关系和现实生存方式日益丰富多彩。前述少数族文学图式以“采用主流语言同时又从内部颠覆”为标识,美国华人的英语文学可以归入这种类型,但同时海外华人文学也不乏采用汉语创作的作品,这就逸出了德勒兹“少数族文学”的藩篱。希伯来-犹太人的历史现实状态,导致了流散文化和散居族裔文学批评的图式,而飞岛式群居的欧美唐人街社会文化,则生成了镶嵌型的“唐人街”图式。一些中国学者尝试归纳“民族互嵌”关系的四种类型: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交融型是最高境界。他们探讨各族群的“相互嵌入”、空间的“交错居住”,行为的“交往互动”,情感的“交流融合”问题,嵌入涉及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文化接入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 这些类型划分,在不同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审视“唐人街”图式,也适合阐发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关系,尤其是“那”文化范畴。“唐人街”主要是镶嵌型的,而“那”文化更多的是互嵌型图式。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形态,彼此穿梭往来的活动不绝如缕,于今尤甚。在中国美丽南方广西,骆越文化研究者发现东亚与南亚文化圈之间存在着一个“那”文化(圈)层。它与中国-东南亚地区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的丰富蕴涵。“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那”文化圈是“那”地名广泛分布的地区。广西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那”地名最为密集,是“那”文化圈的中心。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那”文化圈实际涵盖地域包括中国的广西、海南,云南的大部,广东、湖南、贵州的一部分,东南亚中南半岛5国,涉及人口约一亿人。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那”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是生命和灵魂,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一个横跨桂、粤、滇、黔和东南亚的“那”文化圈。大石铲遗存、花山壁画、龙脊梯田、雷神、稻神、鸟图腾、蛇图腾、蛙图腾、牛图腾、浪漫定情抛绣球等及其相关节庆,都是生息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体的“那”文化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那”文化是壮族等骆越后裔民族文化的根。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那”文化圈的历史与现状,凸显了周边传播理论的人类学、民俗学基础,具有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特征,当代文化万花筒的属性则将“交互文化”的问题提上议程,有利于推进中国“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倡议。 总括而言,我们将当代西方文论领域的“跨文化诗学”拓展为重要的伞状概念或理论视野,对于审视文化混杂、族群混居、身份跨界、游牧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启迪意义。奇卡娜诗学聚焦于美国-墨西哥边境的“新美斯蒂莎”(种族混血)社会文化形态,丰富了当代西方文论领域的种族与性别研究空间。文化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关注亚洲三大文化圈和文化层之间的族群混杂与文化传播机制,启迪我们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考。后结构主义哲思的“少数族文学”图式,探讨犹太作家卡夫卡文学世界的四种语言关系,揭示少数族文学的吊诡属性、三大特征和理论意义,深化了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论。文化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不同类别的图式,则启迪我们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数字化的眼光看待当今日益互渗互动的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文艺美学问题。 书稿关注国内外文学批评前沿理论,解读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拉图尔,前苏联文艺美学加巴赫金,以及李泽厚等著名学者的文艺美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书稿系《独秀学术文库》之一种。《独秀学术文库》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共计十四种,主要收录广西师大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深教师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主要内容涵盖文学、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