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第一书记

乡村第一书记
作者: 忽培元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乡村第一书记
ISBN: 9787521202977

作者简介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参事。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雪祭》,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传》等;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等。 《群山》《耕耘者——修*评传》分获**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内容简介

上牛湾是个古老的村庄。村子面南坐落在伏牛山区一个簸箕形的山坡上。站在远处的牛尾山上向北远远望去,神泉沟、砚台村、铁匠营、磨盘子、下牛湾、朱家寨子、清水湾和簸箕峁,周围这八个村子对称分布两侧,整个形状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老鹰。鹰嘴是上牛湾村里凸起的太公峁。近些看,峁上的小柏树林像鹰头上那片长长的羽毛。太公祠堂的大门,就像鹰的眼睛。祠堂院坝的那棵千年古槐,像鹰嘴下端的一缕须髯格外引人注目。村里新中国成立前的房屋几乎看不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清一色黄泥坯墙、灰瓦顶的农舍群落里面,只有村东醒目地点缀着一些贴了白瓷片的水泥平板房。那是渐渐殷实起来,初能温饱的农户的招贴。而一东一西两栋新近盖起的、城里人都会羡慕的别墅式小楼,如鹤立*群,十分显眼。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贫富差别从各家的盖造上一眼就可以区分出来。两栋漂亮小楼,东边的主人是复员**、民营企业家刘秦岭,西边的是只当了不满四年村支书的姜耀祖家。刘秦岭家盖的较早,是四年前锣鼓喧天封的顶。姜耀祖家盖的较迟,是去年年底才气派张扬地举行的落成典礼。也就是说,他担任支书后,干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先为自己家建起全村*讲究的新式楼宅。 **章 这年八月上旬的**。傍晚时分,白朗风尘仆仆走进颍川县牛头镇上牛湾村。村支书姜耀祖满脸堆笑握着新到任的本村驻村****白朗的手,表示热烈欢迎,然后把他引进一座明显多年失修的老饲养院里。院子紧靠着山根,坐北朝南约半亩地大小, 院里长着一棵树冠硕大的香椿。迎面望去,中间是三间厦房,两边是对称的各五间开敞牲口棚圈。棚圈如今全都空着,中间的*顶厦房竟成了村里***的“贵宾客房”。白朗初进院子时,瞅着那副破败景象心中隐约有些失望。进屋一看,发现屋里陈设虽说格外简陋,但白灰刷过的墙壁还算整洁明亮,通盘大炕显然也刚烧过,散发出热气儿。山区的屋间,大夏天也得烧把火,不然就会阴潮。 天气正热,屋里的县驻村干部老赵光着上身在看报,见有人来急忙穿上T恤衫。他人很和气,一见面就拉住白朗的手不放。那亲热的气氛,也像白朗事先想象的一样。仔细看,屋里除了一桌两凳两椅,就是一盘大炕。老赵睡在东头正对窗户处。白朗的铺盖卷儿、旅行包、书箱子和背包等所有的行李暂时都堆在土炕当中。农村人喜欢坐炕。前来迎接他的几个人,矮胖的老支书姜建国、瘦小的现任支书姜耀祖和过早就谢了顶的村主任王石子几个,很自然地并排坐在炕棱上说话。 说啥呢?无非是嘘寒问暖之类。寒暄之中,大伙儿的脸上都笑呵呵地泛着光泽,嘴角一律上弯,*像从前发行的丰收年画, 人人表面都是一样的喜笑颜开。这让白朗感到格外温暖,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老实讲,省上、市上和县里、镇上,这几天锣鼓喧天闹哄哄了一路,眼下终于安静下来。白朗不由得长叹一口气,感到双脚到底接上了地气儿,心中一阵轻松愉快。 “哈哈哈,房子是老了点,可是*屋顶透气,热炕睡着也舒坦。”老支书姜建国说。老汉眼睛笑眯成两条细缝儿,瞅着就像一尊弥勒佛,一看就是个好脾气老头儿。 《乡村****》,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一部同现实生活连接生命脐带的长篇力作。谨以此书献给*夜奋斗在脱贫*坚和乡村振兴**线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兄弟。 《乡村****》描绘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的农村新面貌,演绎跌宕生动的典型活剧,谱写了乡村振兴的美妙华章。灵魂碰撞、道德交锋、情感交流、梦想与现实交织的诗意呈现,构成衰退与复兴博弈中的乡土中国的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