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爱默生散文精选(世界散文八大家)
ISBN: 9787550709096
蒲隆(李登科),甘肃定西人,1941年生。1981年获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此后在兰州大学英语系任教。1994年一1995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哈佛大学从事狄金森作品的研究与翻译。翻译出版过英美文学名著三十余种,包括《爱默生随笔全集》、《培根随笔全集》、 《洪堡的礼物》、《项狄传》、《狄金森诗选》等。
会长先生,诸位先生: 正值我们的学年再次开始之际,我向大家表示敬 意。我们的周年 纪念日是希望的周年纪念日,也许,还够不上是劳作 的周年纪念日。 我们共聚一堂,并非像古希腊人那样,是为了角力竞 技,是为了演剧 诵诗;不像吟游诗人那样,是为了会商爱情和诗艺; 也不像英国和 欧洲大陆各国首都的我们的同时代人那样,是为了促 进科学。迄今为 止,我们的这个节日仅仅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标志,说 明在一个终日忙 碌、无暇顾及文学的民族里,还存在着文学爱好。它 作为一种不可毁 灭的本能的标志也是同样弥足珍贵的。也许这样的时 候已经到了:我 们的节日应当,而且必将另有用意;这个大陆的慵懒 的智能将要从它 铁一般的眼皮下觑视,并给世界推迟了的期望填进某 种比机械技巧的 运用更胜一筹的东西。我们仰人鼻息的日子,我们师 从别国、长期习 艺的学徒期熬到头了。我们周围的百万民众正拥向生 活,不能总靠外 国收获的残汤剩饭糊口苟延。大事风起,壮举云涌, 被讴歌受赞颂在 所难免,自我歌颂也将成必然。谁能怀疑诗歌将会恢 复生机,独领新 一代风骚?正如天琴座中的那颗明星,如今在我们的 天顶光焰万丈, 但天文学家宣称,终有一天会成为一颗光照千年的北 极星。 依照这一希望,我接受了“美国学者”这个题目 ,因为时至今日 这不仅是习语,而且是我们学会的性质似乎规定好的 。年复一年,我 们前来此地,拜读他的传记的又一章。让我们考察一 番,看看新的 岁月、新的事件给他的性格、他的责任、他的希望投 上了什么样的 亮光。 有这么一则寓言,来自某一段失考的上古时代, 它传达了这么一 条未经探索的古训,说创世之初,诸神分“人”为“ 众”,以便人可 以更好地自助自立;恰如手被分为五指,可以更好地 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样。 这则古老的寓言包含着一个常新而崇高的道理: 有一个“全 人”——只是部分地,或者通过一种天赋体现在各个 具体的人身上; 你必须接纳全社会,方能发现这个全人。人不是一个 农民,不是一位 教授,不是一名工程师,他是全体。人是牧师,是学 者,是政治家, 是生产者,是士兵。在分工的或者社会性的状态中, 这些职能分配给 个人,每个个人就要去做这项共同工作中的自己的份 额。各干各的, 互不干涉。这则寓言的言外之意是,各人要想掌握自 己,有时候就必 须从自己的劳动中回过身来,把其他的劳动者统统揽 人怀中。然而不 幸的是,这个原始单位,这个力量的源泉,已经分割 成千千万万,而 且一分再分,散播开来,结果溅泼成水滴,再也聚不 起来。社会是这 么一种状态:各个肢体任凭从躯干上截除,于是有了 许多行走的怪物 招摇过市——一根灵巧的手指头,一截脖子,一副肚 肠,一只胳膊肘 子,却从来没有一个人。 于是,人蜕变成一件物品,蜕变成许许多多的物 品。农夫想到他 职务的真正尊严时难得欣喜,因为他只不过是打发到 地里去搜集食品 的“人”,他看见的只有他的斗和车,目无他物,于 是他沦为农夫, 而不是农庄上的“人”。商人很少给他的工作赋予理 想的价值,而是 为他的技艺单调的常务所苦,灵魂受制于金钱。牧师 变成了一种形式 礼仪;律师变成了一部法规汇编;机械师变成了一台 机器;水手变成 了一根船缆。 在这种职能的分配中,学者就是被委派的智能。 在正常情况下, 他是“主动思想的人”。在沦落的情况下,当他成为 社会的牺牲品 时,他就容易成为一个单纯的随想客,或者,更不像 话,成了别人的 学舌鹦鹉。 把学者看作“主动思想的人”,关于他的职责的 全盘理论就包含 在这一观点中了。自然在用它所有的恬静的、告诫的 画面诱导他:过 去在教导他,未来在邀请他。其实,每个人不就是一 名学生吗?万事 万物不就是为了这名学生的利益而存在的吗?说到底 ,真正的学者, 不就是唯一的老师吗?然而正如那句古训所言,“万 物都有两个把 儿:当心切勿抓错”。在生活中,学者也常跟人类一 起出错,从而丧 失了他的特权。让我们看看他在校时的表现,并且就 他接受的主要影 响将他考量一番。 一、对心灵的诸多影响中最早的、最重要的非自 然的影响莫属。 每一天,太阳照耀;日落以后,黑夜降临,繁星闪现 。风永远在吹, 草总是在长。每一天,男男女女在交谈,在观看,也 被观看。面临如 此壮观的景象,学者应当伫立凝神,遐思悠悠。他必 须在自己的心灵 里确定景观的价值。对他而言,何谓自然?上帝的这 张网绵延不断, 不可理喻,无始无终,然而总有循环往复的力量回到 自己身上。就 此而言,自然绝像学者自己的精神,他永远都找不到 它的始,它的 终——它是那样浑然一体,那样无边无际。在遥远的 地方,当自然辉 煌闪耀,星系连着星系,像光芒一样射出,向上,向 下,没有中心, 没有周边之时——无论以巨大的整体,还是以细小的 微粒,它也是急 着向心灵表白自己,开始分门别类了。对年轻的心灵 ,每一件事物都 是单个的,独立的。不久,它发现怎样才能把两件事 物并到一起,并 看出了两件事物,一个性质;然后是三件,再后是三 千件;受到自己 的一体化本能的压迫,它继续糅合万物,消除异常, 发现在地下的蔓 延的根柢,凭什么对立而远离的事物融会聚合,凭什 么茎上能长出花 朵。它很快得知,从历史的曙光初现之日起,对事实 的积累和分类一 直在进行。然而何为分类,不就是察觉这些物体不混 乱,也不怪异, 而是存在着一条也是人类心灵的法则的法则吗?天文 学家发现几何 学——人类心灵的一种纯粹的抽象,就是对行星运行 的测量。化学家 发现物质中无处不有比例和纯概念性的章法;科学不 过是在最不相干 的部分中发现类似,找出同一。雄心勃勃的灵魂在每 一个顽固的事实 面前坐下;逐一将一切奇异的结构、一切新颖的能量 ,分出类别,归 出法则,并继续借助洞见,激活组织的每根纤维,自 然的各个边缘。 这样,对他,对岁月穹窿下的这名学童有了这么 一种提示:他和 这穹窿是同根所生,一个是叶,一个是花;同脉共振 ,同气相求。那 根为何物?不就是他的灵魂的灵魂吗?——一个过于大 胆的思想、 一场过于狂野的梦。然而当这种精神的光芒将来揭示 了更加凡俗的诸 多自然现象的法则之时——当这名学童学会崇拜灵魂 、发现时下的自 然哲学只不过是灵魂的巨手的初步摸索之时,他将会 像盼望一位动人 的创造者那样盼望一种不断博大精深的知识。他一定 会看到自然是灵 魂的对应,二者处处投契:一个是印章,一个是印迹 。自然的美就是 他自己心灵的美,自然的法则也是他自己心灵的法则 。于是自然变成 了他量度自己成就的标尺。他对自然多一分无知,就 对自己少一分掌 握。总而言之,古训“认知自己”与今嘱“研究自然 ”最终变成了一 个箴言。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