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浮士德(上下原版插图本全译典藏版)/青少年成长丛书
ISBN: 9787540469085
说不完的《浮士德》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它在问 世后的近两个 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 来越多的重 视,不仅被一再地翻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而且文化 繁荣的国家 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成千 上万,汗牛 充栋。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人们不断地从不 同的角度, 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 巨著呢,就 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 化而变化, 永远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异彩。正如研究《红楼梦》有 “红学”。研 究莎士比亚有“莎学”,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 》也已形成文 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像《浮士德》这样长久地保持着巨大生命力和吸 引力的经典 作品,在德语文学中真是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学中也 是屈指可数。 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 得烂熟。马 克思早年写过一部命运悲剧《兰尼姆》(未完成),其 主人公贝尔 蒂尼就被认为是“《浮士德》里的靡非斯特菲勒士( 魔鬼)苍白 无力但可辨认出来的翻版”②。他在自己的论著里还 经常引用《浮士 德》,或者巧妙地借用书中形象,或者创造性地发挥 书中的思想。 他特别欣赏靡非斯特冷峻尖刻的嘲讽,曾让这个魔鬼 现身说法,帮助揭示金 钱、货币“带来邪恶堕落”和“助长异化现象”的资 本主义的社会现实。u列 宁同样也非常喜欢《浮士德》。他流亡国外时只带了 两本文学图书,其中一 本就是歌德的这部伟大诗剧。他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也经常读它。统一德国 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称它为德国 人“世俗的《圣经》”②,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 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 不愁精神寄托”。 诚然,对于歌德的《浮士德》,近二百年来并非 只有推崇和赞美,特别 是在歌德逝世后不久的19世纪上中叶,特别是对诗剧 的第二部,批评和贬斥 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诗人的年青一代 作家,如赫勃尔、默里 克、凯勒以及海涅等,不完全理解这部巨著,也加入 了批评者的行列。但 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研究的深入,好心人的误解和 反动势力(如德国的纳 粹“理论家”)的曲解渐渐消除了,《浮士德》像一 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宝 藏,终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珍视。 《浮士德》对后世作家们的影响更非同一般。海 涅、拜伦、普希金和屠格 涅夫等大诗人、大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或主题思想 的诗剧;平庸之辈的仿作 更不计其数。到了20世纪,在《浮士德》启迪下写成 的作品仍不断地出现,其 中最著名的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浮士德 博士》(1949年)、卢那察 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1918年)、高尔基未完成的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1927—1937年),以及法国杰出诗人瓦雷 里的戏剧片段《我的浮士 德》(1940,年)等。在中国,一提起《浮土德》,人 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 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俄译本则出 自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 的笔下),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深受《浮士德 》的影响。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l行, 篇幅虽不算短,毕竟是有 限的,但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几乎无限、无 穷。何以会如此?原因 在哪里? 原因首先在于作品本身无比丰富、异常深邃、复 杂而又多层面的思想内 涵。是的,它是如此丰富、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 以至不同时代和不同民 族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以至一代 一代的研究者,对它总 是说不完,道不尽。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其所著的《 基督教教义》一书中, 曾引用下面这首在中世纪广为传诵的小诗来说明、归 纳《圣经》诠释工作的 繁难和艰辛—— 字面意义多明了。 寓言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善恶。 神秘意义藏奥妙。 这个古老的“四重意义说”,今天仍受到西方现 代阐释学的重视,对我 们阅读、理解和欣赏一些内涵丰富、深邃的文学作品 也确实不乏启迪、指导 作用。试想,堪称经典的文学巨著,哪一部不是多义 的呢? 然而,要想诠释“世俗的《圣经》”《浮士德》 ,仅有奥古斯丁的“四重 意义说”似乎已经不够,因为它有着更多更深的含义 。 《浮士德》给我们讲述一个“异人”,一个永远 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 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却敢作敢 当,豪迈悲壮。只有推崇和赞美,特别 是在歌德逝世后不久的19世纪上中叶,特别是对诗剧 的第二部,批评和贬斥 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诗人的年青一代 作家,如赫勃尔、默里 克、凯勒以及海涅等,不完全理解这部巨著,也加入 了批评者的行列。但 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研究的深入,好心人的误解和 反动势力(如德国的纳 粹“理论家”)的曲解渐渐消除了,《浮士德》像一 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宝 藏,终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珍视。 《浮士德》对后世作家们的影响更非同一般。海 涅、拜伦、普希金和屠格 涅夫等大诗人、大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或主题思想 的诗剧;平庸之辈的仿作 更不计其数。到了20世纪,在《浮士德》启迪下写成 的作品仍不断地出现,其 中最著名的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浮士德 博士》(1949年)、卢那察 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1918年)、高尔基未完成的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1927—1937年),以及法国杰出诗人瓦雷 里的戏剧片段《我的浮士 德》(1940,年)等。在中国,一提起《浮土德》,人 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 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俄译本则出 自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 的笔下),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深受《浮士德 》的影响。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l行, 篇幅虽不算短,毕竟是有 限的,但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几乎无限、无 穷。何以会如此?原因 在哪里? 原因首先在于作品本身无比丰富、异常深邃、复 杂而又多层面的思想内 涵。是的,它是如此丰富、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 以至不同时代和不同民 族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以至一代 一代的研究者,对它总 是说不完,道不尽。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其所著的《 基督教教义》一书中, 曾引用下面这首在中世纪广为传诵的小诗来说明、归 纳《圣经》诠释工作的 繁难和艰辛—— 字面意义多明了。 寓言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善恶。 神秘意义藏奥妙。 这个古老的“四重意义说”,今天仍受到西方现 代阐释学的重视,对我 们阅读、理解和欣赏一些内涵丰富、深邃的文学作品 也确实不乏启迪、指导 作用。试想,堪称经典的文学巨著,哪一部不是多义 的呢? 然而,要想诠释“世俗的《圣经》”《浮士德》 ,仅有奥古斯丁的“四重 意义说”似乎已经不够,因为它有着更多更深的含义 。 《浮士德》给我们讲述一个“异人”,一个永远 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 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却敢作敢 当,豪迈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