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
ISBN: 9787521731538
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03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指针),该奖授予美国40岁以下年度影响力经济学家。 列维特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两年后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他还曾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和美国《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编辑。 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 作家、记者、电台与电视人,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长两个肚脐眼的男孩》等作品。
经济学者的工作是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的道理,所以我喜欢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用经济学来分析真实生活总是让人很着迷。《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也是这样一部精彩的宝典,里面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意思。你可以通过这套书来感受更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并学会自己去分析和印证。 ——薛兆丰 经济学者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 经济学不是藏在象牙塔中脱离现实世界的学科,因为每一个经济理论、每一种经济现象的背后是真实的人与生活。《魔鬼经济学》尝试着用通俗简明的经济学语言来解释现代生活的许多场景,是一套“外行视角”的有趣读物。 ——香帅 金融学者 《香帅金融学讲义》《金钱永不眠》作者 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了解这个世界背后的运转逻辑,因此,当两位作者用经济学知识重新解构和分析日常现象与事物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甚至匪夷所思的结论,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魔鬼经济学》就是这样一套很有意思、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逐渐建立经济学的思维,看懂复杂现象背后的原理。 ——樊登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历史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表面上冷冰冰的描述。我觉得经济学也是这样,经济学研究的各种现象背后,涉及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事件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之所以值得一读,就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人,不管分析的是放学接孩子还是安全座椅的问题,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有些结论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张玮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经济学者的工作是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的道理,所以我喜欢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用经济学来分析真实生活总是让人很着迷。《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也是这样一部精彩的宝典,里面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意思。你可以通过这套书来感受更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并学会自己去分析和印证。 ——薛兆丰 经济学者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 经济学不是藏在象牙塔中脱离现实世界的学科,因为每一个经济理论、每一种经济现象的背后是真实的人与生活。《魔鬼经济学》尝试着用通俗简明的经济学语言来解释现代生活的许多场景,是一套“外行视角”的有趣读物。 ——香帅 金融学者 《香帅金融学讲义》《金钱永不眠》作者 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了解这个世界背后的运转逻辑,因此,当两位作者用经济学知识重新解构和分析日常现象与事物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甚至匪夷所思的结论,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魔鬼经济学》就是这样一套很有意思、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逐渐建立经济学的思维,看懂复杂现象背后的原理。 ——樊登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历史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表面上冷冰冰的描述。我觉得经济学也是这样,经济学研究的各种现象背后,涉及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事件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之所以值得一读,就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人,不管分析的是放学接孩子还是安全座椅的问题,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有些结论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张玮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如此预防艾滋病:你根本不可能想到 或许,当人们的行为改变带来的大多数益处将被其他人享受时,难以让他们做出改变也就不那么奇怪了。然而,可以肯定,当我们的自身利益面临损害时,我们就会改变行为,是这样吗? 令人悲哀的是,并非如此。如果真能改变的话,那么保健食谱就总能发挥效果了(因此,也就再也不需要所谓的保健食谱了)。果真如此,大多数烟民早就戒烟了。如果确乎如此,受过性教育的任何人都不会成为意外受孕的当事人了。知与行是两码事,截然不同,涉及个人偏好时,情形尤甚。 我们来看非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的高发率。多年来,全球各地的公共医疗部门一直都在与这种疾病作战。他们已倡导了改变行为的各种方式:使用避孕套、限制性伙伴人数等等。然而,近期有一位名为贝尔特兰 · 奥沃特的法国研究人员在南非主持了一次医学实验,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以至于他迅速终止了实验,立即呼吁采用这一新的预防措施。 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是什么呢? 包皮环切手术。研究发现,包皮环切手术可以降低异性性交中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降幅高达 60%,虽然奥沃特和其他科学家还没完全弄清楚其原因。随后在肯尼亚和乌干达所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奥沃特的结论。 在非洲所有地区,切除包皮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习惯于接受针对具体行为采取措施。”南非一位卫生官员说,“但包皮环切手术是手术治疗,手术刀是冰冷、钢硬的。” 毫无疑问,做不做成人包皮环切手术完全是个人选择。我们可不会贸然地去建议任何人做什么选择。然而,对于的确会选择包皮环切手术的那些人,我们有一句简单的忠告:在医生碰到你身体任何部位之前,请确保他们已经洗过手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因为他出生时的意外事件而受到巨大的影响,无论这种意外事件涉及什么时间、地点,或者是特定的事故。即使是动物,也难逃出生时遭遇“轮盘赌”的宿命。2001年,纯血马之都肯塔基州遭遇了一种神秘的疾病袭击,导致 500匹马死产,大约 3 000个死胎。 2004年,在侥幸存活下来的 3岁雄驹“机灵琼斯”成年后,2/3的三连冠赛事都由它摘得桂冠。机灵琼斯的母畜也是在肯塔基州受孕的,但在那场疾病来袭之前,它已经被运回宾夕法尼亚州,算是逃过了一劫。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因生产而引发严重后果的情形是十分罕见的,其实不然。分析过 1960—198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后,道格拉斯 · 阿尔蒙德发现:某个特定人群的命运非常糟糕,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厄运的影响。他们饱受疾病的折磨,一生无所积蓄。而比他们早生或迟生几个月的同代人,命运却要好得多。这一群体的状况在人口统计表中十分明显,犹如火山灰层在考古记录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一样—要知道,夹在两个厚厚的常态层之间的那个薄薄的沉积层,可是一种不祥之兆。 怎么回事呢? 在 1918年爆发“西班牙流感”期间,那些命运非常糟糕的人恰好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西班牙流感”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传染病,仅在几个月之内就夺走了 50多万美国人的性命—这个死亡人数,正如阿尔蒙德提到的那样,比 20世纪美国阵亡的士兵总数还多。 与此同时,还有超过 2 500万的美国人虽感染了这种流感,但最终活了下来,其中就包括 1/3的育龄妇女。在流感肆虐期间被传染流感的孕妇生育的婴儿,因为在不恰当的时间里被孕育,结果面临着终生都难逃厄运的危险。 其他因出生而引发的后果,也会给个人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合作撰写学术论文,然后将作者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这在学术界是常见的做法,经济学家尤其喜欢这么干。如果一个经济学家的名字碰巧是阿尔伯特 · 齐兹莫尔,而不是阿尔伯特 · 阿布,上述署名惯例对他意味着什么呢?两位(真实存在的)经济学家探讨这个问题后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阿布博士在一流学府荣获终身教职,荣升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棒极了!)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还可能赢得诺贝尔奖。 “事实上,”这两位经济学家总结道,“我们中的一个正在考虑去掉姓氏的首字母。”而亚里夫( Yariv)这个名字会让人反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或者认真思考一下这个现象:如果你在年初去世界顶级足球队的更衣室,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打断那里正在举行的生日庆祝活动,而如果在一年中的晚些时候去,这种可能性就相对较小。例如,英国橄榄球联赛的近期数据表明,足有一半的运动员出生于 1—3月,另一半则出生于其他月份。德国球队中, 52名顶级运动员出生于 1—3月,只有 4名运动员出生于 10—12月。 为什么出生月份会如此集中呢? 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很小就开始玩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由于青年运动赛事是根据年龄来组织的,所以联赛自然要对运动员的出生年月加以限制。欧洲青年足球联赛,跟其他很多运动项目一样,采用 12月 31日作为出生日的截止日期。 设想一下,你执教一个由 7岁男孩组成的球队,现在要评估两位小运动员的潜力。一个叫简,生日是 1月 1日;另一个叫托马斯,比简晚生 364天,生日是 12月 31日。从理论上说,他们的年龄都是 7岁,但实际上简比托马斯大 1岁—在幼年时期,仅大 1岁就会让简占据足够的优势。简可能个头更大,速度更快,发育更成熟。 诚然,你所观察到的可能是身体发育的程度,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如果你的目标在于为球队选择最佳球员,那么这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关系。十之八九的情形是,让身体瘦小的小孩上场肯定不符合教练的利益,尽管假以时日,让这个小孩再成长 1年,或许你就能培养出一个明星。 这种循环就此开始了。日复一日,像简这样大一点儿的孩子就会被选上,得到教练的鼓励,得到被指导和参赛的机会;而像托马斯这样的小孩,逐渐被淘汰。这种“相对年龄效应”,正如大家逐渐了解到的,在很多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以至于这种相对年龄的优势竟一直持续到职业联赛中。 安德斯 · 埃里克森,大胡子,身材魁梧,是个活力四射的瑞典人,也是成员散布于全球各地、研究相对年龄问题的快乐组织的领导人。目前,他在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执教心理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个体的能力有多少是与生俱来的,又有多少是后天获得的。他的结论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天资”被严重地夸大了。“很多人认为,他们生来就受到某种限制,”他说,“但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任何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追求就能成功。”或者,换种说法,成绩突出的人 —不论是球员、钢琴师、医生,还是计算机编程人员—几乎都是后天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没错,正如你的祖母谆谆教诲你的那样,熟能生巧。但这里所说的练习,并不是指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盲目地锻炼。只有通过埃里克森所称的“刻意自觉的练习”,才能臻于精通的水准。这就意味着,刻板地弹 100次 C小调,或呆板地训练接球(纵使接得胳膊脱臼),也是远远不够的。刻意自觉的练习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设定具体目标;立即获得反馈;既要专心提高技能,又要注重结果。 在某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人,并不一定是在小时候就显得“极富天分”的那些人。这就意味着,个人选择未来发展之路时,应该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如果你不喜欢现在所做的事,那么你就不太可能特别努力地去做,所以也就不能做到最好。 一旦开始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日集中现象随处可见。我们来看看美国职业棒球大联赛的案例。美国大多数青年联赛规定的出生日期截至 7月 31日。调查结果证明, 8月出生的美国小孩比 7月出生的更有可能成为联赛球员,概率要大约高出 50%。纯粹依据球员的星座,是难以说服大家接受这种结论的(在打出漂亮弧线球的概率上,狮子座的球员比巨蟹座的球员要高 50%),除非你对占星术笃信不疑。 出生造成的影响无所不在,但过分夸大这种影响也是错误的。 出生日期可能会使某些孩子被边缘化,然而有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则远比这要大得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打进美国职业棒球大联赛,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确保将要出生的婴儿细胞核中没有包含两条 X染色体,这比计算好在 8月生孩子重要无数倍。如果不是两条 X染色体,你就迎来了一个儿子,而不是女儿。那么现在你还需要了解这么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使你的儿子比其他任何男孩打进棒球大联赛的概率高出 800倍的唯一因素。 什么因素可能发挥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孩子的父亲是棒球大联赛的球员。 因此,如果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为棒球大联赛球员,你无法怪罪任何人,除了你自己——当你还是小孩子时,本该勤加锻炼、提高球技。 经典: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作品,有口碑,也有市场。 烧脑:颠覆日常认知,以经济学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里面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看完会感叹结论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有趣: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有用:打破惯性思维,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观察和思考。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有大咖:薛兆丰、樊登、香帅、比尔·盖茨、张玮、罗振宇等力荐,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各大媒体推荐 高颜值:突破常规经济学读物的套路,设计时尚,圆脊精装,外封覆触感膜,内封特种纸印银/印金,兼顾手感和质感,值得收藏,也适合推荐他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