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教育薪火书系
作者简介
程斯辉,男,中**员,湖南南县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教育家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97年人选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6年人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5部,主要有《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史》《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新中国**大学校长》等,发表论文160余篇,有40余篇被**期刊转载。获***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学术兼职主要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等。
内容简介
一、家世与家庭教育 (一)农家,成长的摇篮 清朝咸丰三年(1853)五月二十五*,张謇出身于江 苏海门常乐镇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当时,谁也没有想 到,这个出身于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40年后竟会在中国 科举制度变革并行将废除之际考中状元,并在南通及周边 地区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实业和近代教育事业,成为造福一 方、惠及子孙的开拓者。 张謇的祖上为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原属比较富 裕的家庭。张謇在《自订年谱》中介绍家世时,曾讲“家 颇温饱”。张謇祖父名朝彦,年轻时,因*人诱,“不治 生计”,****,结果是“每赌辄负,货产以偿,不两 岁而产尽”,在穷困潦倒之际入赘于吴圣揆家。吴圣揆原 在通州金沙场为瓷商,后来迁到海门常乐镇。朝彦成婚后 ,子女繁盛,常是收获不济,*子过得贫苦,“邻媪举斗 米相益”,朝彦**感动,告诫儿子勿忘邻媪。张謇祖父 除租几亩田地耕种外,还进行瓷器贩运,又逐渐富裕起来 。大概是年轻时经历变故所致,张謇的祖父在迁至海门常 乐镇生活后,“不欠租,不宿债,*人欺侮不计较”,享 有“好人”的声誉。 张謇的父亲名彭年,幼时聪慧,喜读书,极为塾师所 爱。但张謇的祖父经常督责彭年治田,有时彭年逃农活到 塾师就学,张謇的祖父往往会怒责彭年:“家贫口多,不 耕胡食?父暴中田,而子坐清凉之屋可乎?”彭年的塾师 常出面请求朝彦允许彭年读书,终得朝彦同意,但规定“ 半*读书,半*耕田,读竟《诗经》,能属七言对即止” 。由于家庭环境,彭年失去了进一步读书深造的机会。张 謇的父亲先后娶葛氏、金氏。葛氏生长子誉、五子警,金 氏生二子暮、三子詧、四子謇。张謇小名长泰,由于祖父 朝彦入赘吴家时曾有约兼祧吴氏,也就是承继吴姓,因此 ,张謇进书塾时取名吴起元,直至五弟警出生后才还本姓 。其在冒籍应考时曾改名张育才,字树人;24岁才*后改 名为謇,取直言之义,字季直;50岁以后以啬庵为号,有 时亦称张季子。 张謇在众兄弟中聪慧过人,故其父在他4岁时便开始教 识《千字文》,张謇5岁时便能毫无差错地将《千字文》背 诵出来。张謇父母深为欢喜,或许是因为彭年读书之愿为 家境所困没有实现,成为终身遗憾之故,自此把满怀希望 寄托在张謇的读书进取上。事实上,在张謇读书就学应考 直至高中状元的漫长道路上,在张謇为人做事的过程中, 彭年对张謇的教诲与期待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严父的教诲与期待 张謇的父亲彭年,读书不多,只能算是识字之人,但 与其父朝彦一样,耿介善良。父亲的善举,张謇曾以崇敬 之情予以记载。彭年谨记父亲教诲,勿忘邻媪救助之恩, 及邻媪子死,彭年“岁饷斗米,终其身”。一次彭年由上 海到宁波做生意途中,遇一被掠拐妇女,彭年从拐卖者手 中花钱救下被拐卖妇女,并将其送归与家人团圆。被拐卖 妇女家族集赀谢彭年,彭年辞不*。咸丰三年(1853)大 旱,并遇蝗灾,灾民乞于路。张謇父母自减食半饱,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