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故宫瞿昙寺/快读青海丛书

高原小故宫瞿昙寺/快读青海丛书
作者: 谢佐//谢宏虹
出版社: 青海人民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高原小故宫瞿昙寺/快读青海丛书
ISBN: 97872250549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四、天池、雪蛙及图腾崇拜 站在瞿昙寺的靠山,即寺坡顶上,放眼南山,一 带银屏,山势各异;自西向东,有阿耶桑买背水之象 ,即山间遥浮几朵白云,民间以为降雨之兆;磨儿山 形若蘑菇,又着青色将*帽,或可写作帽儿山。三道 山形似笔架,或谓三道山山顶有天池,内有蟾蜍“尕 簸箕大”,藏医称作雪蛙者,农民以为“三道山的妖 云”是这种巨蛙所为,是下冰雹之兆。实际上从远古 时代开始,历代先民都有蛙图腾崇拜。乐都柳湾彩陶 器上多有蛙纹(或作拟蛙纹、人形蛙纹),昆仑神话 故事中有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和抟土造人之说。女娲 的“娲”同“蛙”和“娃”都是汉语一音之转。女娲 娘娘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人祖崇拜的对象,与她抟土造 人的传说有关。而炼五色石补天之说,笔者以为与青 藏高原隆起过程中的地震与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有关 。瞿昙寺沟垴有一座马阴山(乐都方言称作马延山) ,海拔4303米,那是历**隋炀帝西巡时设200里围 场的拔延山。隋朝的这位末代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了 与吐谷浑争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利益而来。20万大* 浩浩荡荡,隋炀帝在**的乐都地区逗留,让他的* 士在拔延山设围场狩猎,成为历**君王在青海河湟 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的首例。吐谷浑王室成员属鲜卑白 部,“拔延”一词是鲜卑语无疑,保留在蒙古语中, 意为富饶。这座昔*富饶的山峰,有一条通往化隆县 境的垭豁,垭豁西侧的山坡有从火山口喷溢的泥石流 痕迹,据当地牧民的传说,那山顶时有“一磨沟大的 洪水流出”。相信火山口当时还有徼弱的活动。由此 联想到瞿昙寺河滩上到处可见“五色石”,应该是远 古时代火山岩浆冷却凝固后的产物,只是古人用神话 的方式想象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由此生发出许许多多 的石文化成果。从三道山的天池到马阴山的火山口, 是值得地质工作者考察一番的。马阴山垭豁之西,有 一条从瞿昙寺到化隆县境内的昂思多的古代商道。商 道经过的垭豁当地称作存安垭豁。存安,藏语音译, 意为商道。翻越垭豁,有地名称作花石崖,自古有许 多经商者通过垭豁到黄河南岸等地经商,经过**的 尖扎、同仁、泽库乃至河南蒙旗,甚至到川西北地区 。 马阴山之东还有一处通往化隆县境的山口名叫渴 欠垭豁。渴欠,藏语音译,意为大垭豁。乐都南山的 渴欠垭豁、北山的松树垭豁,都是有名的艰险山口。 尽管南山积雪下有茂密的云杉林,南山脚下沟壑纵横 ,村落鳞次栉比,先民们耕牧其间,山间除了松柏外 ,还有冬青(大叶杜鹃)、香柴(小叶杜鹃)、黄刺 、黑刺(沙棘)、柳梢、鞭麻(金露梅、银露梅)等 灌木丛覆盖大地;山林中生长着雪莲、冬虫夏*、贯 众、独活、羌活,一进入夏*的山林,便有一股药味 扑鼻而来。林间山崖,鹿獐、岩羊呜叫,加上清泉流 水,在**看来,大自然赋予这里的一切,显得那样 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可在旧时代的渴欠垭豁,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