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药理学实验(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作者: 编者:臧林泉//韦锦斌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7.10
折扣购买: 药理学实验(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ISBN: 97870304852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
一、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医学药学桥梁学科,药理学实验课程是药理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理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实验训练,验证药理学的重要理论,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药理学实验课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启发创新思维,通过实验课形成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新药开发能力。
(二)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前必须做到
(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材料、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实验设计原理。
(2)对实验中所用的药物,要了解其药理作用,并明白该药在本实验中的意义,预测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3)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的知识。
2.实验时必须做到
(1)将实验器材妥善安排,正确装置并调试仪器。
(2)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给药量,防止出现意外、差错。
(3)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准确记录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表现及发展进程。联系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思考。
(4)注意保持实验室环境,节约实验材料。
3.实验后必须做到
(1)及时整理实验结果,保存好原始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后统一上交。
(2)清洁实验器材并如数、完好归还,打扫卫生,存活或死亡的动物分送至指定地点。
二、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实验报告的写作
整理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对所完成的实验进行科学总结,是实验课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认真、科学地总结,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明确该实验已证明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实验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比较实验设计或操作中的优缺点等。实验报告反映了完成人的实验水平及理论水平,也是向他人提供研究经验及供本人日后查阅的重要资料,为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校学习期间学会整理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一)实验结果的整理
实验结束以后应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药理实验结果有测量资料如血压值、心率数、瞳孔大小、体温变化、生化测定数据和作用时间;计数资料(如阳性反应或阴性反应、死亡或存活数等)、描记曲线、心电图、脑电图、照片和现象记录等。凡属测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应以恰当的单位和准确的数值作定量的表示,不能笼统提示。必要时应作统计处理,以保证结论有较大的可靠性,尽可能将有关数据列成表格或绘制统计图,使主要结果有重点地表达出来,以便阅读、比较和分析。作表格时,要设计出最能反映动物变化的记录表,记录单个动物的表现时,一般将观察项目列在表内左侧,由上而下逐项填写,而将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由左至右逐格填写。
将多个或多组动物实验结果统计时,一般将动物分组(组别)列于表左,而将观察记录逐项列于表右。绘图时,应在纵轴和横轴上画出数值刻度,标注单位。一般以纵轴表示反应强度,横轴表示时间或药物剂量,并在图的下方注明实验条件。如果不是连续性变化,也可用柱形图表示。凡有曲线记录的实验,应及时在曲线图上标注说明,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给药量和其他实验条件等。对较长的曲线记录,可选取有典型变化的段落,剪下后粘贴保存。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以绝对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裁剪工作,不论预期内的结果或预期外的结果,均应一律留样。
(二)实验报告的写作
每次实验后应写好报告,交负责教师批阅。实验报告要求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用词规范、详略得当、措辞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实验题目应包括实验药物、实验动物、观察指标等。如“传出神经药物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氯丙嗪对小鼠基础代谢的影响”等。
2.实验目的包括应掌握、熟悉或了解的方法和理论知识。
3.实验方法当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时,可简单描述。如果实验方法临时有所变动,或者发生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影响观察的可靠性时,应作详细说明。
4.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应随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草稿本上记录,实验告一段落后立即进行整理,不可单凭记忆或搁置了长时间后再作整理,否则易致遗漏或差错。实验报告上一般只列出经过归纳、整理的结果如三线表、统计图等。但原始记录应予保存备查。
5.讨论应针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联系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不能离开实验结果去空谈理论。要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为预期的,如果属于非预期的,则应该分析其可能原因。讨论的描述一般是:首先描述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推论,最后参照教科书和文献资料对出现这些现象的机制进行分析,如实验观察到用药后动物出现了什么现象,提示了该药可能具有什么药理作用,文献报道该药的作用与什么受体有关。因此,可初步推测该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该受体。
6.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归纳出来的概括性判断,也就是对本实验所能说明的问题、验证的概念或理论的简要总结。不必再在结论中重述具体结果。未获证据的理论分析不能写入结论。
(臧林泉)
第二章常用药物剂型和处方
一、药物的剂型
药物剂型是指适合于疾病的治疗、预防或诊断的需要而制备的给药形式,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根据药物的使用目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可制备相应的剂型。同一种药物采用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药物剂型的分类:①按形态将剂型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和气体剂型等。②按制法分类如浸出药剂、无菌制剂。③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混悬液类剂型、气体分散体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④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近年来,一些药物新剂型包括药物载体制剂如微型胶囊、脂质体、微球剂、磁性微球、前体药物制剂、膜剂等用于临床。下面按形态分类法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剂型。
(一)固体剂型
1.片剂(tablet)是将一定含量的药物加入赋形剂经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片剂的制造、分发和使用都很方便,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制剂。片剂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类型:多层片,外层为速释部分药物,内层为缓释部分药物;植入片(经过灭菌),埋藏于皮下,起长效作用;肠溶片,是在片剂外层包有耐酸的肠溶包衣,能完整地通过胃部而到达肠内才崩解。含毒药的外用片剂:应着色,并压制成与内服片剂能够明显区别的片型。
2.丸剂(pill)通常是将药物细粉(多为中草药,100目以上)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辅料制成的圆球形固体制剂,专供内服用。黏合剂可用蜂蜜、水、米糊或面糊,所制成的丸剂分别称为蜜丸、水丸、糊丸。如银翘解毒丸。
3.散剂(powder)指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微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如冰硼散。
4.胶囊剂(capsule)系将药物装入空硬胶囊或软胶囊中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内服。
5.颗粒剂(granule)是将化学药物制成干燥颗粒状的内服剂。近年来,以中草药为原料,根据汤剂特点,创制成一种颗粒性散剂,临用时加水冲服,故又称冲剂。
(二)半固体剂型(软性剂型)
1.软膏剂(ointment)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等)制成的容易涂布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氢化可的松软膏。专供眼用的灭菌软膏剂又称眼膏剂。如金霉素眼膏。
2.硬膏剂(plaster)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或固体的黏性基质中,涂于敷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制剂。中药制剂中的硬膏剂称为膏药。
3.栓剂(suppository)系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专供塞入人体肛门、阴道等腔道使用的一种软性制剂。常用的基质有甘油、明胶和可可豆脂。
4.浸膏剂(extract)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后,除去大部分或全部溶剂浓缩成的膏状或固体粉状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含有生物碱或其他有效成分的浸膏剂,皆需经过含量测定,再加稀释剂调整至规定标准。
(三)液体剂型
1.溶液剂(solution或liquor)一般为非挥发性药物的澄明水溶液,供内服或外用。如10%氯化钾溶液(内服),4%硼酸溶液(外用)。
2.注射剂(injection)指药物的灭菌溶液或混悬液,亦称安瓿剂(ampoul),供注射用,如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有的药物在溶液中不稳定,则以灭菌的干燥粉末封装于安瓿中,通常称为粉针剂,临用时配成溶液,如青霉素G钠盐。注射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制剂之一,具有疗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的优点。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以及不能口服或急症的患者。
3.合剂(mixture)是多种药物配制成透明或混悬液的水性液体制剂,供内服。如胃蛋白酶合剂。
4.煎剂(decoction)是用水煎煮的生药煎出液,须新鲜制备。
5.糖浆剂(syrup)系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的蔗糖近饱和的水溶液。如小儿止咳糖浆。
6.酊剂(tincture)系生药或化学药品用乙醇萃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复方樟脑酊。
7.流浸膏(liquidextract)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成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如甘草流浸膏等。
8.乳剂(emulsion)是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如油类药物和水),经过乳化剂的处理,制成均匀而较稳定的乳状液体,一般供内服用。如鱼肝油乳剂。目前尚有脂肪乳剂(静脉营养药物),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如亚麻酸和亚油酸。
9.洗剂(lotion)主要是指含有不溶性药物的混悬液,专供外用。如炉甘石洗剂。
10.气雾剂(airosol)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
(四)药物新剂型
药物剂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1代为丸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第2代为前体药和缓释剂;第3代为速度控制释药剂型,是指用机械、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控制药物进入体内或组织速度的给药体系;第4代为方向性给药系统,是将药物和载体结合包埋后,能向靶组织释药的体系。目前的药物新剂型主要是指第3、4代产品。
二、处方学
(一)处方的意义
处方(prescription)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写给药剂师的书面通知,指示取何种药物和剂量,以及调配方法和服用方法。因此,处方是医师和药师共同对患者负责的一项重要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凡是由于开写处方或配制、发药的差错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处方便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借以确定医师或药师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处方的结构与书写要求
一般医疗单位都有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好的处方笺,便于应用和保存,处方时只需把应写的项目填好即可。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的处方笺应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并在处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1.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专科要求的项目。
2.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须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用药方法”通常以Sig.或S(拉丁文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