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上下)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多数的她们上学前只不过往兜里揣一卷裁剪成手绢大 小的报纸而已。 正因为女生们将玻璃擦得那么明亮,这三个正在 系鞋带的男生才将黑板也擦得极为干净。 明明都正饿得饥肠辘辘,却还有心情尽好值日生 的责任,这在今天的孩子们肯定是难以理解的——然 而那正是当年的小学生们的特征。 学习不好没什么,但是思想绝对不可以比“集体 ”所要求的差——这种意识早已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了。卫生值日的态度与学习好坏无关,但是肯定会与 思想怎样被别人连在一起来评说。小小年龄的他们, 心里都是明白这一点的。 阳光透过窗子,将教室照耀得暖洋洋的。他们中 的一个,用手背抹了下额头。他已经出汗了。 他们的鞋带竟还没有系好——且慢!咦?原来他 们都不是在系鞋带,而是在用粉笔涂他们脚上的破胶 鞋。是的。正是这样,他们都企图将他们脚上的破胶 鞋涂成白色的。 当年,一双白色的胶鞋比一双黑色的或蓝色的胶 鞋贵一元多钱,叫中国少先队员的“队鞋”。由于是 特种鞋,生产的少,所以贵。而他们脚上穿的都不是 队鞋。他们的家长从没舍得多花一元多钱为他们买双 “队鞋”。以前他们参加少先队的活动,都得提前几 天说尽好话磨薄了嘴唇向有“队鞋”的小学生去借。 普遍的人家都很穷,他们是更穷的人家的孩子。 然而,一九六一年的国庆即将来临,市里指示, 为了加强人们度过饥饿年代的精神力量,这一年的庆 祝游行一定要比往年的规模更为盛大。小学生是祖国 的花朵,是历年国庆游行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阵容。这 一年每一所小学参加国庆游行的人数都空前的多,而 这一所小学的这一间教室里的三名男生,他们已无处 再能借到“队鞋”了…… 他们的胃每天所消化的粮食是少而又少的。国家 通过城市购粮证这一种方式每天限供给他们的口粮是 七两。在副食极为丰富的今天也许不算少了,但对于 当年的他们,副食仅仅意味着是自家腌的咸菜而已。 正在长身体的年龄,胃里完全没有副食的摄人,甚至 也几乎没有油水的滋润,对于口粮的消化就反而变得 特别剧烈。他们只有每天再往口中塞人榆树钱儿、柳 树芽儿、各种野菜……而那也只能是季节性的有限的 补充。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