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作者: 宋学清//肖可意|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67.49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ISBN: 9787522533957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中文+”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分析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本书基于“中文+”模式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础理论,在大量调研与资料查阅的前提下,发掘“中文+”模式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度分析了“中文+”模式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提出了“中文+”模式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内容简介

第一章“中文+”模式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中文+”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中文+”模式的定义 “中文+”概念融合了数学运算符号“+”的内涵,象征着加法的结合与扩展,它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国际中文教育模式。该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文语言教学,而是将中文教育与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化、跨学科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将汉语教学拓展为一个全面的教育项目,不仅提升语言能力,还增强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这种模式,汉语教育不再是一项孤立的语言学习活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平台,旨在推动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中文+”模式的前身是“汉语+”,其理念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孔子学院在传授汉语的同时,可以增设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实现汉语教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通过先前的汉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汉语后,可以利用这一语言工具继续深入学习并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最后,将“汉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孔子学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汉语教学为基础,与各行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然而,当前阶段在推广“中文+”模式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以期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文+”模式理论的提出 在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第十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提出了“汉语+”项目,该项目旨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商务交流、中医养生等课程,并建立以务实合作为基础的支持平台。这一理念鼓励根据双方合作的具体需求,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并通过“鲁班工坊”等创新形式,助力更多人掌握实用技能,同时学习汉语。 其中相关政策的提出作为连接亚欧非大陆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涵盖了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至2023年,这些政策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学习中文的热情持续高涨。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累计投资达3979亿元人民币,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活动急需大量既懂汉语又具备专业技术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中资企业普遍面临当地员工中文能力有限、跨文化沟通不畅等问题。③随着中国对外发展的不断扩展,对外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文+”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国际职业技能培养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开启了“中文+”模式的新时代。 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海外实际需求和特定行业、职业的中文教育和培训,中文教育在服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局限。“中文+”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传统纯语言教学中“学非所用”的问题,即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原有的国际中文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海外市场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难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同时,“中文+”模式也致力于解决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外多领域、深层次产业和行业合作的关键因素。 “中文+”模式的提出旨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将中文教学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它侧重在语言学习基础上进行其他专业的学习,有助于实现海外人才市场“需求侧”与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无缝对接,进而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建设发展的需求。 三、“中文+”模式的探索 (一)探索过程 在20世纪末,国际中文教育界逐步认识到,对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了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问题,这一问题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回顾和总结历史上的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界成功构建了“中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汉语教学的局限,将中文教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它不仅关注语言本身的传授,更强调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中外企业合作项目中,这一教学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模式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2014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首次提出“中文+职业教育”模式。为了满足海外中文学习者日益强烈的多元化需求,孔子学院总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积极开展适合海外国家地方需求的“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此后,“中文+”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入。2016年,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吉尔吉斯斯坦启动。2017年,国家汉办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签署了《共建“汉语+基地”合作协议》,开启“中文+文化”国际合作新模式。2018年,第一家“中文+技术”培训中心在埃及开罗大学挂牌成立。2019年,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要聚焦语言主业,积极融入本土,为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提供支持;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双方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通过‘鲁班工坊’等形式,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汉语。”这充分说明,今后国际中文教育在聚焦语言主业的基础上,“职业化”成为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方向,“中文+”这一新模式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关政策持续推进,让更多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带动了沿线国家诸多产业的发展,普遍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欢迎。然而,在这些企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跨语言、跨文化交流障碍是中外合作的主要问题。这些企业急缺精通双语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的进程中的基础工程。例如,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运营的开通,对培养铁路各个环节的“中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急剧攀升。 “中文+”模式的兴起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话题,吴应辉、刘帅奇从理念上对“汉语+”与“+汉语”进行了诠释,强调“+汉语”是解决同时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汉语能力人才紧缺问题的捷径,要加强“专门用途汉语”类课程建设,该诠释进一步强化了“中文+”模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