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十八篇(精)

佛学研究十八篇(精)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0.60
折扣购买: 佛学研究十八篇(精)
ISBN: 9787802564305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伟大的社会活动家,被时人称为舆论界的骄子。他还是一位重量级的学者,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纵笔所至不拘束,而笔端又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内容简介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原题《印度之佛教》) 刘先生为诸君讲史,正讲到印度部分,因为我喜 欢研究佛教,请我代讲《印度佛教》一章。可惜我所 有关于佛教的参考书都没有带来,而且为别的功课所 牵,没有时间来做较完密的讲义。现在所讲很粗略, 而且还许有不少的错误,只好待将来改正罢。所讲分 两大部,如下: 第一部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第二部 佛灭后宗派之衍变及其衰亡(此部缺) 十四,十,廿五属稿。启超。清华。 佛生灭年 释迦牟尼佛到底什么时候的人呢?因 为印度人看轻历史,而且时间观念,尤极麻糊,所以 五印典籍中对于佛生灭年竟没有明确的记载。后来各 地传闹到五六十种之多,最早的和最晚的比较相去至 五六百年。直到最近,欧洲人用希腊史料考证亚历山 大大王与印度之笈多大王会盟年代,循此上推,又参 以新发见之阿育王的石刻华表,又参以锡兰岛的年代 记,才考出释迦是在西纪前四百八十三年入灭。几成 为学界定说,但中国大籍中原有一条孤证即所谓“众 圣点记”者,足与近说相发明,可惜向来佛教徒不注 意且不肯相信。梁僧祐《出三藏集记》卷十一《善见 律毗婆沙记》条下记《善见律》卷末有一行跋语云: “仰惟世尊泥洹以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于 众前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 (出三藏集记》卷十一《普见律毗婆沙记》条下第十 五《出律前记》)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一详 载此事本末,大概如下,佛涅槃后,佛弟子优波离即 时结集律藏,编成这部《善见律》,以其年七月十五 日“夏安居”终了时,将这律用香花供养,随在律的 末简点一点,年年如此。优波离临死,将这律传与弟 子陀写俱,再传到须俱。如是师师相传,都系以那日 点一点。到六朝时,那原本传到僧伽跋陀罗手。僧伽 跋陀罗带到中国,以齐永明七年在广州竹林寺译成汉 文,即以其年七月十五日下最后一点,共约九百七十 五点。循此上推,知佛入灭在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 公七年,即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五年,比孔子早死七 年。这段众圣点记故事,虽祐、房两书记得很确凿, 但中国唐宋后佛教徒,总喜欢把佛的年代提前,来压 倒道教的老子。所以《释迦谱》、《佛祖通载》一类 书,对于此说都肆行攻驳。现在欧人所考,若合符契 ,于是此说价值乃骤增。我们根据彼我两方最宝贵的 资料,可以断定释迦牟尼是距今未满二千五百年前我 国春秋末年和孔子同时的一位圣人。 佛之种姓产地及其略历 印度把人类分为四阶级 :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吠舍,四首陀罗。我国译 为四种姓。释迦属第二级之刹帝利种姓。他的产地是 迦比罗城。西藏印度交界有座大雪山,那城即紧靠山 麓。他便是城主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他出世 不到一个月便死了母亲,靠姨母抚育长成。十九岁便 出家学道。相传未出家前,尝游四城,碰着生、老、 病、死四种人,他发生无限感慨和非常烦懑。刻意对 于人生问题求根本的解决。于是抛弃他的王位和一切 世间娱乐,不管家人如何劝阻,毅然出家去。出家后 到处求师访道,曾请教过当时有名的两位大师阿逻罗 迦蓝和郁陀伽罗摩子。但讨论的结果,不能令他满足 。于是跑到深林里苦行六年,每日仅食很少很少的东 西维系着生命,到底无所得。最后他觉得路走得不对 ,卒抛弃这种无谓的苦行,很舒泰的观察宇宙实相, 到底被他发明这千古不磨的佛法。他确然自信已具“ 一切智”、能度一切苦厄,不愿独善其身便了,更起 而普度众生。于是巡行说法四十九年,从最初度憍陈 如等五比丘起,到最后度百岁老妪须跋止,直接受业 弟子数千,受感化在家修行者不计其数。他周游所及 约及印度全境之三分之一,屡游及常住的为摩竭陀国 之王舍城、吠舍离城、拘萨罗国之舍卫城等处。七八 十岁时,在拘尸城外婆罗双树下作最后之说法,遂入 涅槃。 佛出世时婆罗门旧教之形势 印度文化发源于“ 四吠陀Veda”。“四吠陀”次第成立,其最大者盖起 自佛前二千年,次则优波尼煞昙Vpanisad或译为《奥 义书》,亦起于佛前五六百年(《奥义书》即第四吠 陀。前三吠陀偏重宗教仪式,此多言哲理。近人叔本 华曾极口赞叹,谓为人类最高智慧之产物。《奥义书 》亦次第成立,最早之部分,盖起于佛前数百年,然 佛时代及佛灭后似尚增补不少)。这都是婆罗门种姓 所创造的文化,直至现代,所谓婆罗门教或印度教者 ,仍是在这一条线上,衍袭出 来。即佛教也未尝不凭借他做基础。虽然,当佛 出生前后,实印度思想极混杂而革新机运将到之时。 我们从佛典中断片的资料比较考证,可以看出当时有 吠陀派与反吠陀运动之两大潮流。吠陀派中复可分为 下列三条: (一)婆罗门传统思想。他们有三句话:“吠陀 是天书”,“婆罗门种姓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祭 礼是万能的”。这种思想,本是一千多年传袭下来, 到佛生时当然还保持着它的惰力。但是这种顽固专制 主义,终不能永束缚方新之人心。况且那时的婆罗门 骄奢淫逸,恰如欧洲宗教革命前之罗马旧教徒,其不 能维持社会之信仰明矣。 (二)民间迷信对象之蜕变。吠陀纯属多神教, 祭典极繁重,到那时人民渐厌倦那严格的仪式,往往 在诸神之中择一神为信仰中心。那时最时髦的神有三 个:一、梵天;二、毗纽拏天;三、湿婆天。信仰对 象,渐有由多神趋于一神之势。 (三)《奥义书》之哲学的研究。《奥义书》虽 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关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话极多。 所谓“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视前三吠陀 ,实际上已脱胎换骨。与佛教先后并起之数论 Samkhya、瑜伽Yoga两派哲学,虽仍宗吠陀,精神实 已大生变化。 吠陀派本身形势既已如此,此外不满于吠陀教义 的人,当然是益趋极端了。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当佛 生前一二百年间,印度始终以恒河上游俱虑地方为文 化中心。俱虑文化,纯然为婆罗门所造成。到佛生时 ,东部南部新创立四个王国,就中摩竭陀、拘萨罗两 国尤强(后二百年统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 这两国都是最奖励自由思想的国家,无论何派学者都 加保护敬礼。所以“反吠陀派运动”都以这两国京城 ——舍卫及王舍城为大本营。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 政治中心而转移到东南了。自“反吠陀运动”发生以 来,印度思想界极灿烂而亦极混杂。佛教即此参加此 运动中之一派,而最能应时势以指导民众者也。 当时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乱 佛时代之印度思想 界,恰如战国时代之中国思想界。写战国思想界最有 趣味之著作,莫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 二子篇》。在佛典中求此类性质之作品,则《长阿含 》里头的《梵动经》和《沙门果经》便是。据《梵动 经》所说,当时外道有六十二见(六十二种见解)。 就这六十二家归纳起来,可分为八大类:第一类,常 见论,主张世界及自我皆常存。第二类,半常半无常 论,主张一切现象都一部分常存一部分变灭。第三类 ,有边无边论,专讨论世界有限无限之问题。第四类 ,诡辩论,即不死矫乱论,对于一切问题都不下决定 的解答,专为不可捉摸之说,故亦号捕鳗论。以上四 类皆就现世立论,故谓之“本劫本见”。分属此四类 者凡十八家。第五类,无因论,主张一切现象皆偶然 发生。无因果关系。第六类,死后有想无想论,专讨 论死后意识是否存在及作何状态等种种问题。第七类 ,断见论,主张死后灭断。第八类,现法涅槃论,主 张现在为最高理想境界。以上四类,皆就未来立论, 故谓之“末劫末见”。分属此四类者凡四十四家。现 此,则当时思想界之庞杂,略可概见。 P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