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经典写作课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经典写作课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译者:张芸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经典写作课
ISBN: 97870201485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弑父新法 在十九世纪*后二十五年和二十世纪*初二十五年里 ,涌现了大批兄弟或姐妹艺术家,海因里希·曼和托马斯 ·曼、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弗吉尼亚·伍尔夫 和凡妮莎·贝尔、威廉·巴特勒·叶芝和杰克·叶芝,对 他们而言,父亲的死,父亲在世时的压倒性的存在,或是 比喻意义上的一步步、多充满戏剧色彩的弑父之举,使这 些孩子得以拥有一种奇特崭新的自由,拥有做自己的权利 ,并进而在政治主张和艺术风格上互相较量。 在曼氏兄弟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凡妮莎·贝尔的例 子中,父亲在他们年轻、性格尚未定型时就过世了,这使 他们得以搬往新的住处——既是身体上也是心理上的—— 解除了一份负担,仅仅是这种负担的阴影将继续缠扰他们 。在詹姆斯兄弟和叶芝兄弟的例子里,这种负担一直活生 生的存在。理查德·埃尔曼在他的《叶芝其人与面具》① 里引用伊凡·卡拉马佐夫的话:“谁不企盼自己的父亲死? ”埃尔曼写道: 从乌拉尔山脉到多尼戈尔,这一主题反复出现在屠格 涅夫、萨缪尔·巴特勒和戈斯的笔下,在爱尔兰尤为显著 。乔治·摩尔在他的《一个青年的自白》里,公然宣称父 亲死后他所感到的解放和如释重负。辛格把一桩弑父未遂 事件作为他《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的主题。詹姆斯·乔 伊斯在《尤利西斯》里叙述与自己生父脱离关系的斯蒂芬 ·迪达勒斯如何寻找另一个父亲……一八八四年在一本未 出版的剧作中触及这一题材后,叶芝在一**二年的诗歌 《库丘林之死》里重拾它,于一九O三年把同样的故事改编 成剧本,还翻译了两版《俄狄浦斯王》,**版在一九一 二年,第二版在一九二七年,并在去世前不久又创作了一 部包含弑父情节的剧作《炼狱》。 一八二八年秋,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父亲,老亨利 ·詹姆斯,曾短暂就读于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市的联合学 院,他全身心融入学生生活里,到小酒馆喝酒,穿当地裁 缝制作的昂贵西装。他把一切费用交由父亲威廉买单,他 的父亲财力雄厚,连联合学院校区所在的那块地皮也是属 于他的。出生在爱尔兰卡文郡贝利伯勒镇的威廉·詹姆斯 亦是学院的两名董事会成员之一。 入学没多久,老亨利·詹姆斯就离开联合学院,开始 了追寻思想自由和永恒真理的毕生旅程,同时也是找寻有 趣的、懂得倾听的伙伴。和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父亲约 翰.巴特勒·叶芝一样,詹姆斯**健谈。这两个男人有 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娶的都是自己同窗好友的姐妹 。他们一辈子懒散急躁,既为之所苦,又乐在其中;他们 是一家之主,却在*广阔的天地里一事无成,或似乎一事 无成;他们不顾家族从商和经营实业的传统,却在艺术和 **里追求自我的实现。 在他们创建的家庭中,画家和作家往来不断,成为艺 术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都相信自我是变化不定的,反 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思维。因此,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 威廉·巴特勒。叶芝都既没有从大学教育中获益,也没有 因此而使自己的思维*损。他们的父亲自信可以凭自身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