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作者: 许檀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117.00
折扣购买: 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ISBN: 978703068259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绪论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大量商业城镇的涌现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商品流 通的产物,也是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过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者选择的通商口岸几乎全部都是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前期发展起来的商业城镇。不过,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江南,华北的研究较为薄弱。我们先来对近年来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
  一、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研究概况
  中国城市史研究虽肇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召开的古代城市史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史的学术会议,推动了运河、沿海以及边塞城市的研究;80年代后期城市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史学孕育而生;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研究成果已蔚为大观。大体而言,城市史的研究视角可分为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两大类,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学界30多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研究
  城市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功能、社会风俗变化、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及近代化过程等几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关于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最初是从单体城市开始的。“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将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城市的近代历史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进入90年代,《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近代重庆城市史》《近代天津城市史》《近代武汉城市史》四本大部头的近代城市研究专著相继面世,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明清时期的城市研究,如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等,也是出版较早的代表性成果。
  海外学者的研究也是推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澳大利亚学者安东篱《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等都以个案见长;罗威廉关于汉口的两部专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更可说是个案研究的典范。这批研究成果作为对“冲击—回应”模式和“传统—现代”二元论的挑战,对中国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对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最大的应属美国学者施坚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施坚雅将“中心地理论”运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将全国分为九大区域,将区域内部的城市中心地分为八大层级,打破了以行政等级来分析城市体系的固有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史和经济史中区域研究的兴起主要受到施坚雅理论的影响。
  中国学者对于商业城镇的研究大多以1840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代两部分。近代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城市化与近代化是关注的重点,也是成果最多的领域。除上述较早出版的四部专著之外,还有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张利民《华北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等。进入21世纪,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丛书”,考察范围扩大到南通、无锡、安庆、常州等一批中小城市。杨天宏、郑忠等则对非条约口岸,即自开商埠进行研究。以戴安钢、吴松弟为首的一批学者则尝试以“港口—腹地”模式审视近代城市体系,他们的研究从点(港口城市)—线(交通与贸易路线)—面(腹地)入手,分析港口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将考察范围从通商口岸延伸到内陆腹地。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一书视角比较独特,从政治、经济、交通变动等方面探讨一批在近代衰落的城市,如西北的伊犁、喀什噶尔,运河沿线的临清、淮安、扬州,沿海港口厦门、福州、宁波、烟台、营口以及内陆的开封、徐州、南昌等,剖析了它们发展迟滞的原因、特点与规律。他在另一部专著《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一书中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宏观考察。此外,王瑞成、行龙、张利民等就近代城市化的概念、内容、特征,以及城市化率及其分期进行了考察分析。
  与近代城市研究主要关注通商口岸城市不同,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1964年傅衣凌先生发表的《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是对江南市镇最早的专题研究;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刘石吉的《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等三篇论文,迄今仍是江南市镇研究中最具影响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降,相关论著不计其数。其中,樊树志、陈学文注重江南市镇的实态研究,对市镇个案和市镇网络的考察分析着力较多;朱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台湾学者范毅军《传统市镇与区域发展——明清太湖以东地区为例,1551—1861》,以及日本学者森正夫《江南デルタ市鎮研究》、川勝守《明清江南市鎮社会史研究》等对江南市镇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其他区域的研究,如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黄丽生《由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内蒙古归绥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14世纪中至20世纪初)》,以及王笛对四川地区城市发展,任放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张萍对陕西商业城镇的分布格局和市场空间,钟文典、陈炜、黄滨对广西城镇的考察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各区域的商业城镇进行了研究。18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一书是对明代城市的综合性研究,该书将明代的城市分为政治、工商业、对外贸易与北部边塞城市四种类型,各举数例分别考察。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是近年出版的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通论性著作,对明清两代的政治城市和工商业城市、边疆城市也各选数例进行了考察。
  (二)以城市地理空间为中心的研究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以都城和各级治所城市为主,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是其关注的重点。这部分研究的考察重点并非商业城市,但其特别注重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体系分析,对笔者有较大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城市历史地理学是在中国传统都邑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地理学相关理论形成的新学科,其中以侯仁之的北京城市地理研究最具开创意义,并带动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持续推进。
1979年侯仁之先生发表的《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一文被认为是城市历史地理学形成的标志。受侯先生影响,围绕城市历史地理的个案考察是研究重点之一,其中与明清相关的主要有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牛淑贞《归绥城市地理研究(1572—1937)》等,这些研究多以都城或政治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是以往古都研究的新进展。通论性著作,如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从城市选址、城市形态、空间布局、等级规模,以及城市类型、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的考察对象;认为“城市历史地理学就是要解决城市职能、结构、规模、总体布局与地理条件之间的矛盾,及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基础”。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一书考察从先秦到明清城市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并指出明代皇子出藩和清代八旗驻防是明清两代城市建筑规划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变化;明代很多新建城市均采用四门十字街的规划,在十字街口置鼓楼,加强对城市中心地带的监控,显示出“专制集权意识下”城市规划建造“向传统礼制的复归”。城市建筑史方面的研究则更加强调城市规划,相关论著如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王贵祥等《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