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治世的理想)/国学基础教程

荀子(治世的理想)/国学基础教程
作者: 徐克谦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4.60
折扣购买: 荀子(治世的理想)/国学基础教程
ISBN: 97875325549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性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是其他有关 人和人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先秦诸子各家,都有关于人性问 题的论述。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性?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在先秦时期 ,不仅各家看法不一致,即使在儒家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孔子说“性相 近,习相远”;孟子则持“性善论”,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先秦儒家大师在人性问题上的立场,构成了他 们之间最显著的分歧。而在后代儒家主流思想中,性善论似乎是占主导地 位的,特别是在宋明理学中,天命人性的本然之善,乃是儒家仁义道德的 本源和基石。如果没有人性中本然的善,仁义道德似乎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荀子及其性恶论颇受后代儒家人物诟病。如宋代 理学家二程就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明代儒生胡 居仁也说:“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是源头已错,末流无一是处。 ……在本原上见错,故百事皆错。” 只因为荀子说了“人性恶”,就把他否定得“无一是处”,并把他剔 出儒家正统之外,未免有点太过分。其实如果我们把荀子与孟子的言论作 一番总体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主张还是同的方面多,异的方面 少。荀子说人性恶,目的还是要人们改恶从善,接受儒家的仁义道德,努 力成为儒家所要求的君子,这个根本目标跟孟子还是一致的。 但是孟、苟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毕竟是有重大分歧的。也有人指出, 孟子所说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所谓人性,是指人的自 然属性,他们俩说的不是一回事儿。然而即使这样理解,还是回避不了孟 、苟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因为如果说孟子讲人性善,是说的人的社会属 性,他的用意就是要证明仁义道德这些东西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而荀子恰 恰也就是要否定这一点,认为人性中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仁义道德是“伪 ”的结果。 顺便说一下,这个“伪”字,并不具有后来所谓“虚伪”、“伪造” 的否定性价值评判的含义,它的词义不过是“人为”、“人造”的意思, 是说仁义道德是要靠人为的努力来培养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由人 后天建构起来的,丝毫没有说仁义道德虚伪的含义。同时,这个“人性恶 ”的“恶”字,在这里也并没有后来“邪恶”、“罪恶”等词语中的强烈 价值否定色彩,只不过就是一个对“善”字的否定性词语,意为“不善” 。荀子的主要意思,不过就是说,人性“本始材朴”,里面没有孟子所说 什么“善端”,人性本身不是“善”的,如果任其发展,结果会很糟糕。 那么,在人性善恶这个源头问题上,荀子跟孟子的分歧,是不是真的 如后儒所指出的那样,事关重大,后果严重呢?应该说,事情是比较重大 ,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虽然,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即使到了科学如 此发达的今天,也还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因为 这不是一个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没法用科学的方法,比如用统计或 者基因分析等等,来证明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在儒家伦理道 德体系中,却是涉及一个根本信念或信仰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细说起来,的确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说。假 如一个患病的人,分别去看两个医生。一个医生对他说:你的身体本身基 本状况还是很好的,有免疫和恢复能力,我的治疗不过是因势利导,所以 你只要配合,就康复有望。另一个医生对他说:你的身体真的很糟糕,病 入膏肓,我必须给你加大矫治力度,你必须准备忍受一番折磨,结果如何 ,还得走着瞧。试想这两个医生的话,会对这个病人心理产生怎样不同的 效果呢?在接受同样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病人自身的信念和信心对于其 康复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这就是人们有时会说的“信则灵,不信则 不灵”。 在社会和个人道德培养问题上,其实也有与此相类似的情况。西方文 化中不相信人性本善,但他们有个外在的超越的上帝,承担着道德之善的 源头、信念之所在和终极希望的功能。而在中国文化中,自春秋战国人本 主义理性思潮兴起之后,“上帝”或“天”的地位衰退,已经不再能扮演 类似于西方文化中上帝的角色。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信仰和信念,一个 没有信仰或者信仰无所依托的文化会是很糟糕的。孟子一脉的儒家,要人 们在自己天生的人性中去体悟“善”的不证自明的存在,确有为道德信念 树立根基的文化功能。否定了人性中具有本然的善端,仁义道德就有变成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危险。这就是问题严重性之所在。 荀子为什么会得出“人性恶”的论断?原因也许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跟他所处的战国末年的社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时期 ,是一个圣王不作、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失控、秩序混乱的局 面愈演愈烈的时期。跟前代相比,这个时期人们受到的控制相对较少,行 动有相对的自由,因此有较多的选择来实现个人内在需求,换句话说也就 是人的本性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无序自由和制度失控的环境,并 不是对每个人同样有利的,对社会群体的总体的影响也未必完全是正面的 。强凌弱,众暴寡,争城以战,杀人盈野,也就是这种失控状态中自由竞 争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 于暴”。跟孟子相比,荀子的时代,社会现实离儒家“仁义”、“王道” 的理想是越来越远,荀子虽然还在坚持儒家的理想,但是他也不能不正视 眼前的现实,不能对他认为是人性中某些方面在礼崩乐坏、自由失序状态 下自然发展出来的现实后果视而不见。这或许是荀子认为“人性恶”的一 个时代环境方面的原因。 也许问题本来就具有矛盾性和两面性。孟子更多一些理想主义的热情 和“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以“浩然之气”和“舍我其谁”的气魄为儒 家高扬善的理想和信念;而荀子则更贴近现实,更冷静清醒地看到推行儒 家道德原则、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艰难,以及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二者 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都对儒家思想体系做出了贡献。由于本书是讲荀子 的,所以我们以下便主要沿着荀子的思路,来看荀子是怎样在“人性恶” 的前提下,主张改造人性,培养君子道德人格,又是怎样论证人为的礼义 法度的必要性,构建理想社会,从而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的。P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