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经济学家论道丛书
ISBN: 9787500849384
张曙光,经济学教授。1939年9月8日生,陕西长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1959-1963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系学习:1963~1966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1979年被评定为助理研究员,1983~1984年借调至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聘为博士生导师。曾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三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获第二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曾参与“六五”经验总结、“七五”国力预测、“八五”改革大思路、2000年的中国、中国以及深圳和海南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亲自主持了体制变革中的宏观经济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科、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国土地问题等重大课题。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20多部,英俄文译著5部(篇)。 主要著作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1982),《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副主笔,1990),Measuring the Costs of Protection in China,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1 Economics & Uniru1e Institute of Economics,Washington,DC 20036—1207(《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合著,1998),《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9),《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1999),《经济自由与思想自由》(2004),《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2005),《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主编,共6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主笔,共6集)等。
第2讲 企业家如何著书立说 目前,很多企业家都在著书立说,这也许又是一种中国特色。 此事发端于90年代初。一个企业家出钱,一两个学者出力,几大卷著 作问世,开创了企业家著书立说、问鼎学术研究的先例。此后,此类事情 日多,随之成风。一方面附庸风雅,读一个学位,有一个博士、硕士的头 衔;另一方面有钱不够,还要有权、有名,权钱结合,问鼎政治,著书立 说,留名青史。与此同时,教授和出版商也都乐于帮忙,因为三方都有好 处。于是,企业家著书立说成为时尚。不仅出书,而且出得迅速,出得精 美漂亮,同时还要举行首发式,召开讨论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捧场。最 近,笔者读了一些企业家的著作,也应邀出席了一些首发式和讨论会,不 过没有逢迎捧场,而是公开地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个别报纸做了一 些如实报道,而另一些传媒的报道却是替作者讳,专拣好听的讲,报喜不 报忧。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无中生有,将自己的观点硬安在别人的头上, 借专家学者之口讲他们要讲的话。笔者就曾当过这样的冤大头。因此,就 这一问题,笔者想直接发表些议论。 数年前,笔者在《随笔集》“自序”中写了一段有关分工的话,曾经 受到一位自称为“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严厉批判,斥之为“精英”经济学 家无视人民大众,与强势集团勾结、为其辩护的“自供”(皖河,2001)。 笔者冥颇不化,自今不悔。因与本文的论题相关,加之批判者采用“文革 ”手法,断章取义(删去了下文中的“大致”和“主要”,而加上了“只有 ”)和强加于人,现引述如下,供大家评析: “在现代社会中,大致有三个主要活动领域和三类人:一是政府机构 及其官员,二是科研教育单位及学者,三是企业组织及企业家。其所从事 的职业活动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官员的目标是职位的升迁和权力 的扩大,学者的追求是知识的增长和成名成家,企业家的目标是市场的份 额和利润的增加。人们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地做出选择,从一 个领域进人另一个领域,但以完全脱离前一领域为前提。根据我的观察,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无限、变化多端的现实,心挂两 头,劲用两边,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不仅如此,三个领域各有其道,各守 其规,也各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前两个领域,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关 系十分清楚,而在学术研究领域,自由思考、平等商讨则是其基本关系和 基本规则,这与学术传承并不矛盾;学术成果的官方评价和社会(主要是大 众传媒)评价虽然有其作用,不可忽视,但基本的仍然是学术评价和专家评 价。三类人各显其能,各取其利,是分工和交易的要求,也是最有利和最 有效的安排,以己之道、之规、之能、之利,干预和强求他人之事,强取 和侵占他方之利,必然把事情搞糟,把秩序弄乱。结果是大家受损,社会 受害。” 社会是有分工的,而且只有分工,才能专业化,才能提高效率,并形 成规则和秩序,进而促进发展和提高。这是经济学的常识,企业家更是深 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企业经营者其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首先要遵循分工 原则,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如果企业没有做好 ,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和盈利减少,甚至亏损,而企业家本人却在著书 立说,这就是失职,就是不务正业——即使书写得再好。其实,根本就不 可能写好。既然写不好,那么,为什么要写,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如果 真要写书,笔者建议:先辞去在企业中的职务,然后再去著书立说,以免 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或者企业中的职务就是虚职闲差,有精力和时间 看书学习、观察思考和撰稿著书,那么,也就称不上是什么企业家。这不 是说,企业家不可以写书,而是什么时候写?写什么?怎么写? 首先,什么时候写?企业家当然可以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 就某些深有感触的事务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评论多了,将其汇集成册, 出个集子,是件好事。但是,著书立说,探讨学问,最好是在离开企业工 作岗位以后。这里,杰克·韦尔奇可以说是一个范例。他经营通用公司20 年,虽然发表过不少议论,但没有写书,只在离开CEO职位以后,他才着手 整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与此不同,我们的企业家大都是在任内写书 ,在工作岗位上写书。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写了书,就搞不了企业 。因为,写书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且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读书 学习、反复思考和持续写作。在任内写书,必然顾此失彼,不是影响企业 工作,就是影响著作的质量,更有可能是两者都做不好。事实正是如此, 在笔者读过的这类书中,有的作者的企业几近破产,有的企业惨淡经营, 有的企业问题成堆。仅就写书而言,这有很多不利,因为工作繁忙,很多 问题不能深思熟虑,很多文献也无暇阅读,甚至有很多表述都没有时间推 敲,因而,不免产生很多问题。由于自己无暇顾及,于是,不是让秘书或 者公司研发部门的秀才代劳,就是干脆找“枪手”来做,最后看看,稍事 修改;或者看也不看,改也不改,就署上自己的大名出版发行。找“枪手 ”代写,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做硕士论文,硕士生做博士论文, 非本专业和非专长者来做专业要求很高的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反正“ 枪手”是为了赚钱,好坏是雇主的事情。让秘书和研发部门去做,也存在 同样的问题。文责自负是要署名者负责的。秘书和研发部门的人既然都不 署名,当然也就不会为其质量负责,因而也就不会真正为此而积极主动地 下大工夫研究思考,即使有所发现,或者有一些好的思想,也不一定拿出 来。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和闹大笑话就算尽到了责任。一些老总们写的 书,之所以前后矛盾,错误百出,甚至出现硬伤和笑话,其原因也在这里 。因此,著书立说,必须亲自所为,千万不能代笔。这是企业家力所不及 的。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写什么?写自己最熟悉、有研究、有思考的东西。仍以韦尔奇 著书立说为例。他写的是自己在通用20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写他如 何创造和推行6个西格玛,如何创立听证会制度,如何重视学习和知识,重 视思想和人,重视交流和创造,如何把通用电气公司从一个制造企业变成 一个全球服务的提供商,把一个边界分明、等级森严的企业变成一个无边 界的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管理革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杰弗瑞·克雷默, 2001)。与此有别,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写书,写的内容不是本身所干的最熟 悉的事情,而是很多宏大的论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解中国 经济之谜”,以及“金融和投资理论”之类。这就更使人产生疑虑,为什 么不写自己所干.的最熟悉的事情?看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对自己所干 的有关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事情不了解、不熟悉,因而无话写、无法写。为 什么要选择一般性的宏大论题?因为宏大论题可以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 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大发宏论,指点江山。然而,宏大的论题需要更多 的知识积累,需要更多的研究思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你看过那么多与 之有关的文献吗?你反复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过那么多的重大问题吗?你 的时间和精力允许你这样做吗?既然没有和不允许,为什么要著书立说呢 ? 最后,写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搞清问题?为了提高自己?为了博取 名声?为了进行炒作?为了掩饰经营的失误?在写作以前,最好能够想清 楚。不要用那些为国为民的大话去自欺欺人;自欺也许可以,欺人难矣, 因为你不可能一手遮天。你的书一旦出版发行,就成为一件公共产品,任 何人都可以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不管话讲得多么尖锐、多么难听,你可 以不听,也可以进行反批评,但不能不让人家讲话。只要没有人身攻击, 没有冷嘲热讽,都应当真心欢迎,因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不要以 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买来汽车和住房,买不来知识 和学问,更买不来人心。在这里,钱是无能为力的,钱再多也没有用处。 因为,对拥有者本人来说,知识是学习和劳动获得的,不是用钱买来的。 能用钱来买的是他人的知识,可以为你使用,被你占有,但不是你拥有的 知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包括交易),把别人的知识冒充为自己的知识, 这是侵权;把别人的错误和无知作为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则是错上加错和 比无知更无知。因此,笔者以为,在任内著书立说,而且讨论的并非自己 所做的事情,不是中国企业家的光彩,而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当然,责 任也不全在企业家个人,现行的制度规则和评价体系鼓励人们这样行为, 因而,企业家写书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不过,这种选择不仅成就不了理论 家,反而葬送了企业家。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