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轻人谈稻盛哲学

与年轻人谈稻盛哲学
作者: (日)高岩|译者:周征文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与年轻人谈稻盛哲学
ISBN: 9787506097956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说到稻盛先生的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人们一般 会想到他的经营哲学或人生哲学。但本书特意选取不 同的角度,着眼于“社会哲学”层面进行分析。原因 如下: 首先,稻盛先生的思想中包含了社会哲学的理论 ,或许之前从未有人指出这点,但他的哲学的确涉及 了社会哲学的领域。我之所以聚焦于社会层面,主要 是因为其思想对于社会哲学的贡献和意义。此外,在 我看来,要想让年轻一代接受稻盛哲学,最有效的方 式是从社会问题切入,这能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以女高中生为例,她们几乎不可能有运营公司的 经验,且人生经历也不过短短十几年。如果讲企业经 营和人生哲学,她们只能是一头雾水。即便谈稻盛哲 学的本质,也只会沦为流于表面的大道理,无法引起 她们的共鸣。因此,在讲解稻盛哲学时,我决定联系 高中生必修的公民课,结合课里涉及的社会、伦理、 政治、经济等主题。 一、何为“计算人生·工作结果的方程式” 那么,凭什么说稻盛先生的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 已经到达了“社会哲学”的境界了呢?其精髓就是他 所主张的“计算人生·工作结果的方程式”。由于名 字太长,姑且先把“人生”去掉,暂时称其为“计算 工作结果的方程式”。 至于该方程式中的“工作结果”,其含义较为丰 富,姑且先将其理解为人们通过工作所得的“生活资 料”。具体来说,生活资料可能是完成某项工作而得 的报酬,也可能是通过个人交易而得的物资,也可能 是他人给予的信用。 不管形式如何,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总而言 之,生活资料是帮助人们生存下去的要素。严格来说 ,这与稻盛先生自己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姑且将工作 结果与生活资料等同起来。于是乎,便可以将“计算 工作结果的方程式”理解为“在社会中分配生活资料 时,应遵循何种原理”。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在展开说明之前,我先详细讲解一下稻盛先生提 出的“工作结果的方程式”,方程式如上所示。 按照稻盛先生的说法,热情和能力的数值范围分 别为1~100,这里姑且将数值范围简化为1~10。其 中的“能力”是指才能、适应性、身体特征以及后天 习得的技能和知识等。人们往往认为能力越高越好, 但他认为工作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能力,而是“热情 ”与“能力”相乘的数值。 那么,何为“热情”呢 ?它是指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即寻找工作意义,积 极埋头努力,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稻盛先生强调, 哪怕一个人的能力值为10,如果热情值只有2,那么 其乘积也就20而已;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值只有 6,但热情值为10,即百分百地认真努力,那么其乘 积则高达60。 该方程式的最大特征是第三个变量——“思维方 式”,它与“热情”和“能力”相乘,就得出了工作 结果。有意思的是,“热情”和“能力”的数值范围 皆为1~10,而“思维方式”的范围却是-10~+10。 负数和正数的范围设定体现了思维方式的性质— —“好”和“坏”。如果以“坏的思维方式”指导行 动,那么即便“热情×能力”的数值为60,工作结果 最终也会变成负数;反之,按照该方程式的计算,即 便一个人的能力较低(假设数值为6),但拥有“强烈 的热情”(假设数值为10)和“好的思维方式”(假设 数值为+5),那结果就是+300。 至于该方程式是否有说服力,我将在第五章之后 进行阐述。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其与“理想社会论” 的一致性。换言之,该方程式触及了社会哲学的核心 。不仅如此,它所衍生出的新哲学体系能够弥补西方 两大社会哲学流派的不足之处,进而可能对整个社会 哲学系统起到拨乱反正的重大作用。二、何为“社会 哲学的涉猎范围” 如果要举出三个与社会哲学相关的课题,你会想 到什么呢?在聘请我授课的高中女校里,我对班级上 的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试图借此来和学生们一起 思考课题。 “大家想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呢?” 学生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和平的社会,稳定 的社会,有幸福感的社会”。 “那这种社会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其中 的主流意见是“自由”“公正”“富足”。换言之, 首先要保障人们的自由,然后实现人们认可的正义( 公正),进而让人们感受到富足(消除贫困),便是理 想的社会了。 其实,这正是社会哲学一直在研究的课题——为 了让每位社会成员获得幸福感,究竟不可缺少哪些因 素。而学生们的答案则是“自由、正义和富足”。 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