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作者: 孙旭阳 姜英爽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ISBN: 9787522207629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姜英爽(大米),大米和小米创始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南方都市报》史上首位报社首席记者,先后8次获得南都新闻奖金奖。2009年,女儿小米被误诊为孤独症,2011年参与创办四叶草等家长互助组织。2014年,创办自媒体大米和小米,全矩阵粉丝超过100万,为中国孤独症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平台之一。2016年起,该平台先后在全国数十座城市开设干预机构,为孤独症等特殊需要儿童的良好预后及其家庭提供支持。 孙旭阳,资深媒体人,曾就职于数家报社,担任深度报道记者多年。2015年,孩子经北大六院确诊孤独症后,开始深入了解中国孤独症家庭,并担任大米和小米新媒体主编多年,以笔名“皮皮爸”撰写多篇报道和评论。

内容简介

干预成功的秘诀在于“高强度”“高密度” ——清华爸爸养育3个谱系娃的经验之谈 19岁时,小詹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59岁,老詹早已成为一位卓有成绩的孤独症康复师。他带过8个孤独症谱系娃:3个是他的儿子,5个来自其他家庭。 老詹的二儿子小宝是最先确诊的,这孩子出生于2013年,两岁确诊孤独症。同一年,老詹最小的孩子阳阳出生。两年后,阳阳也确诊了。后来,老大也被发现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就在阳阳确诊后,身为北大精神学博士的阳阳妈断定,老詹本人也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老詹认为她说得对,因为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孤独症。 老詹这个“老谱系”为8个“小谱系”做康复干预,效果一直不错。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孤独症如何干预才更有效呢?他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两个词,那就是“高强度”“高密度”。 “两高”非常重要 2015年,老二小宝确诊后,我们尝试过很多干预方法:电磁疗法、生物疗法、药物疗法……只要市面上能听到的,都试了个遍,结论是几乎没用。在反复摸索实践中,我发现孤独症干预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 我们都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是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而想要克服神经系统障碍,就需要“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举个例子,有不少人是左撇子,这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当然,现在认为左撇子右撇子是一种神经多样性结果,不必纠正。但如果迫于形势,必须纠正呢?有没有什么药物或是手术可以让左撇子变成右撇子呢?答案很明显——没有!想让左撇子学会用右手,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直至他习惯用右手。 大家再想想,左撇子如果每天只腾出一小时训练,专门用右手,他能形成习惯吗?答案也很明显——不能!吃饭、刷牙、写字、做家务……生活中能意识到的,以及意识不到的场景,我们都需要用手。如果练习只集中在一小时内,左撇子也许能学会用右手,但不会形成习惯。 那么,一天24小时强迫左撇子使用右手,持续一周,然后就放任不管呢?当然也不行。持续一周的高强度训练,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保持有效,但过段时间就会恢复原样。想让左撇子变成右撇子,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直至形成条件反射,在任何场合跟别人打招呼,他不用思考,自然而然就伸出右手。 再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如果一个左撇子已经50岁了,这时候想纠正他,会成功吗?可能会,但非常难。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想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就需要“高强度”“高密度”的持续训练,而且越早越好。 目光交流和听指令 “高强度”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自然是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问题——社交障碍。 什么会影响社交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一方面,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靠天生的目光交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自然而然地用目光去寻找、观察、阅读别人的面目、表情、眼神,但是孤独症孩子缺乏这些天然能力,需要外界帮助才能建立。另一方面,人与人互动更重要的是听从指令。只有能听进去、听懂别人的话,才能回应,这样一来一回才能形成社交。因此我认为社交是一座大厦,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是地基,需要优先加以训练。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孩子眼神交流不好,可以通过传球、击掌等活动不断训练眼神。 小宝喜欢玩小汽车,最初训练他的眼神时,我会跟小宝面对面坐下来,然后把所有的小汽车都拿走,引导着小宝看我。小宝看我一眼,给他一辆小汽车;再看我一眼,再给他一辆;再看我一眼,再给一辆……就这样,从刚开始一天只有几次目光接触变成有十几次,再变成有几十次、上百次……现在,小宝已经形成习惯,有时候我跟他说话看向别处,小宝立刻会说:“看着我,看着我说话。” 我是阿斯伯格理工男,在日常干预中,我喜欢把一切任务都数字化,比如训练小宝进行目光交流,他看我一次,我就记录一次。根据我的经验,孤独症孩子每天训练如果能达到150次目光交流和50次听从指令,坚持一年后,就能看到明显而稳定的效果。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孩子有了稳定的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的能力后,家长再给孩子叠加更高级的社交技能训练,比如:掌握社交语言、理解潜台词。当然,这两个过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也可以交叉在一起。让孩子学会礼貌的问候语很关键,这可以促进他们跟其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常用的社交用语有:早上好、晚上好、请、谢谢、你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多多使用这些社交用语。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孤独症孩子的核心障碍是社交,而社交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普通孩子可以自然体会,孤独症人士却很难明白。比如,理解潜台词。在生活中,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当对方不断看手表时,我们会意识到,对方想结束这场拜访。 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中,“看表”可能有不同的寓意,不过对很多孤独症人士来说,很难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所以需要碰到一个教一个。美国的孤独症名人天宝?葛兰汀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她跟朋友聊天,朋友一直吐槽:“空气味道不太好。”天宝很奇怪,明明没有什么味道呀!后来才得知,原来对方在提醒她注意个人卫生。 高级社交技能,除了极个别高功能的孩子能举一反三,大多数孤独症孩子都需要一项一项学习,一样一样累加,所以再次强调:生活情境和经验很重要。 70%的孩子有可能大为好转 孤独症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高低功能来的,而划分标准就是智商,以70为分界线,达到70或70以上就属于高功能。根据目前统计,70%的孩子都在这个范畴。高功能的孩子经过训练是有极大可能走出来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功能或者智力,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定论。有很多看似低功能的孩子,其实是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干扰。什么意思呢?一个人的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智商等通常都是固定的,就像爱因斯坦智商值很高,这是训练不出来的。但是,很多因素和方法能够影响它们的展示。比如,有些孩子严重多动,导致他无法专注,学习难度因此增加。当把多动的问题解决以后,他的学习能力就会立刻提高,就像我们俗语常说的“开窍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要尽早给孩子做智力检测?不要,至少小学三年级以前不建议检测智力!太小的孩子在测试过程中很难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测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就像邹小兵教授在多次讲座中提及的:“小年龄的孩子的智力是否正常,家长的直觉比测试更准确!”当然,如果真的是智力受损的低功能孩子,家长的目标一定不要定太高,就如2021年年底《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所说,这类孩子首先需要实现生活自理。 有效破除多动 前面提到,多动是干扰学习的一个方面。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孤独症孩子都伴有多动,这导致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训练起来难度变大。因此,对于伴有多动的孩子,在训练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之时,还需要进行强制性专注训练。我要强调的是,强制性专注训练并不是强制训练,不是把孩子按着、逼着、打着,而是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他们不能分心。比如,走平衡木时,多动的孩子可能会东张西望,磨磨蹭蹭,或念念有词,这时,家长可以把平衡木摇晃起来,让他没有空闲分神。 最后再强调一点,任何训练都需要保证孩子在训练时是快乐的,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让人物融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