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酒文化

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酒文化
作者: 郭月琴,杨洁,孙继平 著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47.30
折扣购买: 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品味酒文化
ISBN: 9787516667170

作者简介

郭月琴,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批优秀青年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协委员。主要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酒文化、风俗文化方面见解深刻。 杨洁,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文学、传统酒文化等领域颇有研究。 孙继平,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史、中国酒文化、茶文化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杯中文化,源远流长 酒的起源 中国人崇尚饮酒,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然而酒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历来众说纷纭,后人也很难判定。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造酒的传说,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故事。 猿猴造酒 与其说猿猴造酒,不如说猿猴在大自然采摘野果的过程中发现了酒。猿猴是一种具有较高智商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山林之中,在觅食野果的过程中发现熟透了的水果有一种特殊的“滋味”,甚是美味,食用之后感觉飘飘欲仙,十分惬意。事实上,这些熟透的水果在储存过程中内质已经发酵,产生了最原始的“酒”,这让猿猴十分喜爱。 自然发酵的果酒最初是猿猴的偶然发现,后来猿猴会把葡萄、梨、猕猴桃等水果有意识地存放起来,比如把水果储存在石头的凹陷处,让其“自酿”,等“酿制”成功便拿来饮用,这就是猿猴造酒的故事。 仪狄造酒 史料记载,仪狄是夏禹时期的造酒官。相传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于是将酿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饮用之后发现这种饮品无比美味,十分喜爱。同时,作为一代明君的夏禹也马上意识到,如果君主沉迷于饮酒,必将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所以夏禹不仅没有赏赐仪狄,反而不再重用他。仪狄造酒的传说流传开来,他本人也被奉为“造酒始祖”。 杜康造酒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所有提及“杜康”的诗句中,曹操的《短歌行》可谓意蕴深远,影响广泛。在原诗中,杜康指的是一种能够解忧的美酒,然而在民间传说中,杜康是一位鼎鼎大名的酿酒师。杜康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既采用了前人的经验,又加入了自己的创造,用高粱酿出了风味独特、味道极好的酒,令人称赞不已。 在民间,杜康被奉为酒神,许多城市都有与杜康相关的遗迹,例如陕西渭南的杜康沟、河南汝阳的杜康矶、山东济南的杜康泉等等。 “酒”字溯源 酒是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那么“酒”字是怎么来的呢?中国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是遵循象形、会意的原则造出来的,中国古人多用坛子装酒,所以“酒”的本字就是形如酒坛的“酉”,距今7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形似“酉”字的酒坛,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明显看出“酉”字的象形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酉”字酒坛的本义逐渐消失,成了酒的代名词,后来人们又根据酒的液体特性,在“酉”字旁边加上了水的形态,从此“酒”字定型并沿用至今。 酒的雅号 酒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古往今来的人们在品饮美酒的过程中还给酒取了很多雅号别称,这些名字为中国酒文化增加了一抹诱人的色彩。 醪 醪的本义就是美酒,在一些文学作品和文献记载中经常用“醪”作为酒的别称,辛弃疾《贺新郎》词中写道:“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我们在平时也会到超市购买醪糟米酒,“醪”原本就是酒的代名词。 醍醐 “醍醐”一词常让我们想到“醍醐灌顶”,其实这个词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美酒。白居易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古代的文人经常用醍醐来指代美酒。 绿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描写的情景让人感到无限美好。那么为什么用“绿蚁”来形容酒呢? 因为古代新酿的酒表面有一层绿色的“酒渣”,细如蚂蚁,所以称为“绿蚁”,事实上它是浮在酒表面的一些泡沫。人们索性将这一形象的比喻当作酒的雅号,流传至今。 杯中物 杯中可以盛放的东西有很多,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杯中物”这个名字是酒的专属。杜甫曾经写道:“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杂乱可以暂时不去管,且尽这杯中物。 酒谚拾趣 茶为涤烦子,酒是忘忧君 “涤烦子”,就是洗涤内心的烦恼,一杯清茶让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这是茶特有的功效。“忘忧君”是酒的别称,因为酒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中的忧愁烦闷,放浪形骸,得到片刻的放松。 人间最万能的解忧之物就是酒,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沉醉其中。很多人也会经常反省自己饮酒误事,然而当美酒摆在面前时,却又忍不住小酌、畅饮,直至大醉,或许在生活中历尽风霜的人确实离不开“忘忧君”吧! 悠悠酒史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酒的记载,但是真正有明确酿酒工艺的记录还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中国酒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面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在汉代以前,酒与人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酒是一种饮品,其实也是一种食品,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不同的作用,发挥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有酒食应该先让长辈食用,这是一种孝道,它与人的品质养成具有密切关系。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在寒冬用稻谷酿造美酒,春天饮用,可以求得长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意思是要用美酒款待客人,这也说明用酒来接待宾客的传统自古有之。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是重酿之酒,配乐而饮,这里的酒与“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秦汉以后,酒文化越来越注重“礼”,对于饮酒是有严格规定的。两汉时期,酒的种类逐渐丰富,饮酒也跟一些重要的节日联系起来。 到了三国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酒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允许民间自由酿酒,酒有了合法的地位,酒业市场得以兴盛,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酒税”,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对饮酒极为推崇,“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刘伶更是成为酒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魏晋时期的酒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偕亲朋好友在兰亭清溪旁举行“曲水流觞”活动,众人饮酒赋诗,谈笑风生,热闹至极。醉酒后的王羲之挥笔写就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时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唐宋时期,文人群体对酒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唐诗宋词的兴盛让酒成了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酒与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酒文化高度发达并且多姿多彩,在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都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山东兰陵自古盛产美酒,其酿酒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经担任兰陵令,为兰陵酒的推广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唐代诗人李白对兰陵美酒向往已久,当他游历到山东兰陵的时候开怀畅饮,顿时激发了灵感,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名篇。宋代制酒工艺也得以发展,出现了蒸馏法,白酒逐渐成为日常饮用的酒类。 北方少数民族历来豪饮,金代有烧锅酒文化,元代则出现了烧酒。明清之后,酒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不同节日、不同场合要饮用不同种类的酒。明清以来,不仅酿酒技术、工艺得到空前发展,饮酒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饮酒之风风靡整个社会。 ☆一场令人陶醉的酒文化之旅,献给每一位爱酒之人。 ☆酒史溯源,带你探究灿烂辉煌的中国酒文化。 ☆细数不同酒类的风味、酒器种类以及酿造工艺,让你会品酒,更懂酒。 ☆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传统民俗与节日中丰富多样的酒文化。 ☆与酒有关的文人、诗歌、文学作品,更多诗酒趣事,等待你去发掘。 ☆内容丰富翔实,语言通俗易懂,阅读就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