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精)/科学人文书系
作者简介
陈沐: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曾求学于林学、生态学以及农学史专业。文字散见于《文汇报》、《中国科学报》等。目前感兴趣的领域是农业与饮食文化史。
内容简介
1.肉食美学与素食歧视 一 一个东方女人,怎样在饮食上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答案是“吃肉”。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角 的父母吵了一辈子,到晚年仍矛盾不断,老太太不让 丈夫吃肉,丈夫有一次偷偷跑到外面餐馆吃红烧肉, 被老太太发现,结果家庭战争爆发。而女主角的母亲 则截然相反,她请准女婿来家里吃饭,为了显示自己 的诚意,她几乎要把整个超市的生猛海鲜都买回来… …如果看完全剧,就会发现这些情节并非可有可无的 闲笔,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该剧的人 物设定是:男主角的母亲“古板唠叨、神经质、疑心 重”,并且是导致儿子成为超级剩男的罪魁祸首;而 女主角的母亲则是“热爱生活、时尚能干”,为了能 让女儿出嫁,她主动与亲家和解,尽显高姿态。 《来自星星的你》,千颂伊爱吃炸鸡,于是一众 中国女明星也纷纷晒出自己的饕餮之态,尽管她们在 现实生活中连蔬菜都得小心翼翼地摄入。据说某杂志 采访汤唯时间她最爱吃的菜,她回答“回锅肉”,杂 志编辑觉得不符合女神形象,于是改成“香菇菜心” 。其实从形象维护的角度来讲,汤唯的回答才是正解 ,编辑不懂“爱吃肉的女明星更受欢迎”的道理。 “崇尚肉食”的规则不仅适用于家庭主妇与女明 星,同时还适用于文艺女青年。苏枕书“耽书成癖, 煮字疗饥”,行文极清丽高远,但是每当谈饮食,却 往往笔锋陡转,如岁末冬余“香肠灌好了,火腿熏好 了,腊肉风干了”“在北京要吃大块的肉,吃春饼、 肉皮冻,吃卤煮”。反之,韩国小说《素食主义者》 中的女主角,童年就有心理阴影,成年后的某一天由 于噩梦,走上了素食之路,并患上妄想症,最终她被 认定为精神病患者…… 植物性食材在东方饮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显然更推崇肉食,而素食者 时常被贴上小众、怪癖的标签。这看起来有点匪夷所 思,其实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咱们的饮食文 化历来更推崇肉食。 二 作为我国历史上粮食生产、食品制造和烹饪技术 的元典文献,《齐民要术》其实比现在的大多数“农 业技术手册”更有情怀。贾思勰在该书序言里屡次提 到前人关于节俭的训诫,如“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 出于俭约”。不过,如果仔细分析全书,却不禁让人 生疑,这样的生活也算节俭?这疑惑主要源于两个方 面:其一是对酒肉的重视;其二是食品的精致程度。 酿酒过程对粮食的消耗量很大,因此酒属于较奢 侈的饮料。《齐民要术》中除药物配制酒2种不计外 ,其酿造酒共计39种,其中仅有“粟米酒法”是“贫 薄之家,所宜用也”,其余均为高档酒。酿酒对于粮 食的数量与质量均有要求,而且制作过程还有相当大 一部分的营养损耗掉,“其米绝令精细。淘米可二十 遍”。又比如,由于米的外皮及胚芽中的蛋白质及脂 肪含量特大,对酿酒有碍酒质,所以要除去,只留着 胚乳。酿酒的米要舂得极精白,米愈精白,可溶性无 氮物(以淀粉为主)含量愈高,而这正是产生酒精的主 要来源。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