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作者: (美)琳达·格林豪斯|主编:何帆|译者:何帆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ISBN: 9787509328873

作者简介

琳达·格林豪斯(1947-),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士(1968),耶鲁法学院硕士(1978)。在《纽约时报》从事过30年联邦最高法院事务报道(1978-2008),1998年获普利策奖,是美国最杰出的法律记者之一。2008年退休后,她在耶鲁法学院任教,仍为《纽约时报》撰写双周专栏。最新著作是2010年与伊娃·西格尔合著的Before Roe v.Wade: Voices That Shaped the Abortion Debate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s Ruling。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在《法学家》、《刑事法评论》发表文章多篇,参著《控制洗钱及相关犯罪法律问题研究》、《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1990-2003》。

内容简介

这本皮装小册封面上,镶着“Daylogue”这样的生僻字眼,里 面包含5年的行事历,一天一页,每页五格,每本售价15美元。 这类版式的小册子,适合简洁洗练的记事,而非漫无边际的抒情。 它或许是哈里·布莱克门讨来的生日c礼物,又或是他在某个圣诞 夜收获的意外惊喜。无论是何缘由,1919年12月30日,布莱克 门ll岁生日几周后,他开始在这本册子上记事。 这事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许多孩子都记日记,日复一日,叙 述他们年少时的忧伤与梦想。很快,这些梦想或被实现,或被遗 忘。然后,大部分流水账被锁进抽屉,束之高阁。但是,哈里· 布莱克门没有中断这一过程。 第一篇日记的开头颇为平常:“阳光普照,雪后初融。”接着, 他以令人惊叹的翔实笔触,持续记录着日常生活,周遭变化。每 页的格数很快捉襟见肘,不够他写,他只好先在册内记上几笔, 再用家里的打字机补记每日的所思所想、重要事件。他用数百页 篇幅,记叙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与各种考试鏖战的时光:中 学、大学、法学院、联邦法院法官助理招录、律师执业考试。一 开始,他在父亲商铺的信笺纸上打字,纸张抬头是“科温·布莱 克门,果蔬批发商”。后来,打字纸变成律所用纸。他行文儒雅工 整,从不马虎敷衍。透过日记,我们可以读到他的焦虑与满足, 他的赛场激情与浪漫冒险,以及“大萧条”期间,父亲的黯然神 伤与儿子的憧憬期许。 “我成名了。”1936年,他如此写道。这年他28岁,即将成为 一家律所的合伙人。“虽然进展缓慢,但该来的终究会来。”此后, 日记频率渐渐变低。因为作者的时间,大都耗在各类税法难题与 房产争议上,他经常得在办公室挑灯夜战。此时,距离他开始在 目记上自说自话,已有17年。17年来,这种独自从未间断。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事先预料到,或期望自己有朝一日飞黄 腾达的人,才会持之以恒,勤写日记。但是,这样的推测,还是 无法解释布莱克门的所作所为。他的日记,仿佛是受某种内在冲 动驱使,试图描述一个充满伤感、疾病、死亡,昏暗而无序的世 界。这种冲动,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反复呈现,激励他记下自己听 过的音乐会、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2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生涯 中,他持续记下各类“重要大事记”,从孙儿出生到苏联解体,无 一遗漏。最后,或许也是这种冲动使然,他决定将所有记录捐给国 会图书馆,这些记录可不止判决意见、案件备忘录、官方信函那么 简单,还包括高中的亲笔签名簿、法学院的课堂笔记、蜜月期间的 旅馆收据和大量日记。为整理、归档布莱克门文献,工作人员用了 一年多时间,光目录就有30Q多页,终于使“布莱克门的世界”井 然有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908年11月12日,哈里·布莱克门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纳什 维尔市,那是他外婆的家,24年前,布莱克门的母亲也出生在同 一间屋子里。他的父母在中央卫斯理学院邂逅,这所学院是密苏 里州沃伦顿市一家小型卫理公会派教会学校。婚后第十个月,哈 里就出生了。哈里出生前,父母住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但 是,那年夏天,父亲科温-曼宁·布莱克门为了自己的批发生意, 一直在外奔波,母亲西奥·休吉利·路透·布莱克门只好回娘家 待产。 路透家族当时正沉浸在丧子之恸中。西奥的哥哥哈里是家族 最引以为荣的儿子,一年前刚刚死于肺炎。哈里·路透是位出色 的钢琴师,曾在柏林师从于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特 雷莎·卡瑞诺女士。哈里在与导师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举行音乐 会途中,不幸病逝。卡瑞诺女士为此专程赶到纳什维尔,慰问哈 里的父母,哀悼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青年。西奥·布莱克门一直 没有从哀痛中恢复过来。她决定用哥哥的名字,为自己的新生儿 命名,并打算从幼年就培养小哈里学习钢琴。不过,明眼人很快 看出,这孩子并没有演奏天赋。虽然他承袭了对音乐的爱好,年 轻时即钟爱在合唱团引吭高歌,而且,终其一生都对音乐会保持 着浓厚热情。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