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武器图解百科

二战苏军武器图解百科
作者: 大卫·波特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129.80
折扣价: 77.90
折扣购买: 二战苏军武器图解百科
ISBN: 9787513938631

作者简介

原著:(英)大卫·波特 曾在英国国防部服役29年,于2006年退役。服役期间,他参与了许多研究项目,并且为《BBC历史杂志》《英国陆军评论》和《皇家工程师杂志》撰写了很多文章和书评。其主要著作均推出过中文版,包括《赤色风暴:苏联坦克部队》《二战数据2·希特勒的秘密武器(1933—1945)》和《钢铁雄狮:西线盟军坦克》等。 翻译:邢天宁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从事军事和历史类文字工作9年有余,译有《日俄海战1904—1905》《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等作品。

内容简介

T-26轻型步兵坦克 T-26轻型步兵坦克源于英国的维克斯6吨坦克。它的设计很成功,在1931年至1941年年间,各种型号的总产量超过12000辆。最初投产的T-26 1931型有2座炮塔,每座炮塔各有1挺DT机枪,这种坦克在1931年至1934年生产了超过2000辆。 当局很快意识到双炮塔型号已经过时,并于1932年开始设计单炮塔版本。T-26 1933型由此诞生,该型号配有双人炮塔,其中有一门45毫米(1.77英寸)炮和一挺DT同轴机枪。1933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36年,共有5500辆完成,在1941年前数量位居苏军坦克之冠。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与中国东北边境爆发了小规模冲突,期间T-26坦克暴露出了铆接装甲质量不佳的问题,其生产也一度因此暂停。之后问世的1936型运用了焊接装甲,并在炮塔后部安装了一挺DT机枪。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班牙内战中,T-26被证明难以抵御轻型反坦克炮[如37毫米(1.46英寸)的Pak 36反坦克炮]。但简单地增加装甲必将影响其战场机动性,还有可能让悬挂系统不堪重负。为此,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更换新炮塔,其装甲厚度虽然与旧型号相同,但采用了倾斜设计,从而在保持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了防护水平。该型号被称为1938型,后来它又成了1939型的蓝本,后者安装了1938型的炮塔和改进后的车体,战斗室上部较以往更为宽敞,并采用了更厚的倾斜装甲。 在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苏军投入了大量T-26,但损失惊人:仅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在卡累利阿地峡,第7集团军的损失就高达930辆(有463辆在战争期间修复,其中许多纯粹是因为机械故障而报损)。这也表明,即使是最新的T-26也急需提升防护能力。为此,许多T-26后来安装了附加装甲,将最大装甲厚度提升到50毫米(1.96英寸),被称作T-26E[“E”是“ekranami”(附加装甲)的首字母]。 在德国入侵时,T-26占苏军坦克总数的39.5%。西部各军区拥有4875辆,其中3100辆处于战备完好状态—几乎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坦克的总数相等。 不过,在战斗中,由于抢修车辆和备件紧缺,一旦坦克受损或故障,苏军乘员只能原地遗弃或直接炸毁坦克。尽管在1941年,后期型T-26的性能不输给大部分轴心国坦克,但它们受到了步兵和火炮的拖累。以上这些,再加上德军的空中优势和战术优势,让苏军蒙受了惨重损失。其中一个典型就是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的机械化第12军。 1941年6月22日,该军一共装备了449辆T-26、2辆OT-130喷火坦克和4辆T-26T火炮牵引车。但到7月7日时,该军已经损失了201辆T-26,外加所有的OT-130喷火坦克和T-26T火炮牵引车。另外,该军还因机械故障被迫放弃了186辆T-26坦克。 ·本书囊括了苏联军队在二战中使用的每一种武器,从一liu的“斯图莫维克”(攻击机)到鲜为人知的潜艇和沿海炮艇,详实quan面。 ·200多幅大型彩绘和照片,高清精美,颇具收藏价值。 ·所有武器都附有详细的规格参数,可谓集合了实用参考和观赏收藏为一体的现代兵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