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怀特海(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 (美)菲利浦·罗斯|主编:张世英//赵敦华|译者:李超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3.00
折扣购买: 怀特海(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3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和在他之前的康德一样,怀特海也为数学的抽象 和世界的具体运作方式之间明显的和谐一致所吸引。 事实上,这种知觉到的和谐给他的印象如此之深,以 致于在《过程与实在》开头几节怀特海就宣称哲学的 首要事业“是说明更抽象的事物产生于更具体的事物 ……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具体事实如何能够展示从自 身中抽取出来,而又为自己的本质所分享的实体”( PR,p?20)。正是为了回答由我们的高度抽象(如数 学)和具体的特殊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而提出的问题, 怀特海提出了他的“范畴图式”。“范畴图式”构成 了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纲要或概要,一个自明的骨干或 框架,“体现了必然在我们的反思经验中预先假定的 一般概念”,并把那些概念结合在一个融贯的、一致 的、恰当的和可应用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之中。 (PR,p.18)因此,该图式为我们的抽象事物起源, 并应用于具体事物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康德自己的“哥白尼式革命”,也是由对心灵与 世界间这种“预定和谐”的惊异所推动的。和他一样 ,怀特海的“范畴图式”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先验” 分析的一部分,即一种哲学上的“相反工程”,旨在 勾勒出为经验可能性所必需的最小条件。和康德一样 ,怀特海的图式可以因此被读作心灵与世界间高度相 关性的可能性条件的一个纲要。 在怀特海看来,哲学的工作或任务不是解决和说 明“具体事实”(即直接地和简单地被发现的事物) 的实存问题,因为具体事实仅仅是其所是,无须说明 。相反,哲学的任务是勾勒出需要被赋予具体事实的 最小条件,以便恰当地解释“主观”经验的“客观” 性质。换句话说,哲学的任务是勾勒出最一般意义上 经验的可能性条件。怀特海在康德的“建构”观念中 找到了这一条件。 康德把经验秩序的源泉或中心放在认知的自我意 识主体的建构活动中。与他不同,怀特海把经验秩序 的源泉或中心放在构成经验整体的多元的事物或“实 体”领域中。怀特海采纳了康德的建构原理,并将之 运用于一般客体,把客体规定为“自我组织”或“自 我建构”的系统,以及作为我们经验的决定性力量影 响着我们的效验要素。因此,对怀特海来说,经验客 体的统一性条件不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于认知主 体的自我建构活动或能力中。相反,一个客体统一性 的条件存在于客体自身的自我构成、自我组织活动中 ,这样的客体被定义为自我实现或自我构成性“事态 ”或“实体”。康德的先验分析在取向上是“认识论 的”,把经验客体的统一性放在认知主体的建构活动 之中,而怀特海的取向则是“本体论的”,使经验秩 序的源泉或中心超出了自我意识的或认知的主体,达 于事物本身关系性的多元领域。 通过把客体统一性的源泉或中心扩展到事物本身 非认知的多元领域,怀特海能够避免康德的“先验唯 心论”,把康德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建构论转换为 可以称为“先验客观主义”哲学的东西,结果是一种 “客观建构”的实在论形而上学,一个把经验客体统 一性条件放在世界整体客观条件之中的框架。因此, 在怀特海的世界中,建构的力量可以说是一路追溯下 去的。认知经验只不过是事物自身自我构成、自我组 织性质的一个高度发达的复杂特例。 尽管怀特海的“图式”在取向上是本体论的,但 它不应被视为对莱布尼茨下述问题的回答:为什么某 物存在而无不存在。毋宁说,怀特海的分析所关注的 是对事物一般的本体论结构或性质给予解说,因为它 用“创造性”或建构主义术语规定实存或现实本身。 如前所述,这一任务是通过下述方法完成的:把康德 的建构原理客观地扩展为普遍的“创造性”原理,这 个先验原理使建构本身成为实存本身的一个客观特征 。P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