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
作者: 编者:周何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
ISBN: 9787510856617

作者简介

周何(1932-2003),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著有《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著述考》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过世了,所以孔子 一直不知道父亲的坟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后来他的母 亲死了,按照礼俗应该和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可是 又不知道究竟在哪里,只好把棺柩暂时停放在五父大 道的旁边,准备借此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才好打听 确实的地点。 来往的人看到棺柩运到路边,都以为这是准备去 下葬的,可是再看柩车上铺在棺盖上面的,却又是暂 时停厝(cuò)所用的布帷。棺柩应该是停厝在家里的 ,怎么停到通衢大道上来了呢?当然就会有人觉得奇 怪而探问缘由,既有人问,就好打听了。大路上来往 人多,总会有人知道的。结果是有人告诉孔子,郫(z ōu)曼父的母亲可能知道墓地所在。孔子访寻到郰曼 父的母亲,问清楚了墓地的确实地点,然后才把母亲 的棺柩合葬于防地。 【原文】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 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 ,然后得合葬于防。(《檀弓上》) 【说明】 丧礼中暂时的殡厝,和出殡准备下葬时,在棺柩 上所用的装饰是截然不同的。又殡厝必须在家,到了 路上应该是出殡准备下葬。孔子把母亲的枢车运到大 路上,棺盖上却又盖着殡厝时所用的装饰,虽然不合 礼制,但却因此而能探出父亲墓地的所在,使父母能 够合葬在一起,这说明了礼可以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修墓 孔子终于找到了在防地的父坟,把母亲的棺柩也 合葬在一起之后,很感慨地说: “我曾听人说过,在古代是只有墓穴,没有堆土 而成高高的坟。可是,我是一个必须四方奔走的人, 不能常住在这里,所以不能没有明显的标志。” 于是他也依照一般的习俗,把坟头筑成四尺高。 坟筑好了,孔子就先回去了,他的学生留在墓地再作 修整。后来下了一阵大雨,学生回来了,孔子就问: “你们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 “防地的坟被大雨冲塌了!” 孔子没有说话。学生说了三次。孔子流下眼泪说 : “我曾听人说过,古人是从来没有修墓的事儿。 ” 【原文】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日:“吾闻之,古也墓而不 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 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 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日:“防墓崩。”孔子不 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檀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