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大学何为
ISBN: 7301107188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文学生产与教育制度,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 相对于“科举与唐代文学”或“书院与宋明理学”来,现代大学与20世纪中 国文学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论“大学”与“文学”之间良好 的互动,一般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对于文学生产、风格流变、潮流兴替的影响 (比如文学史课程如何建立批评标准、美育何以成为可能、文学社团之于校 园文化、“学生腔”与“新思潮”的关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 文类的升降起伏等),本文则转而探讨作为文学想象的“大学校园生活”, 如何投射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滋润着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甚至制约 着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以钱锺书刻画“三闾大学”的《围城》,以及鹿桥描写西南联 大的《未央歌》为例,讨论抗战中不同类型的大学想象。以杨沫《青春之歌 》中的“余永泽”在五六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如何大受贬抑,而作为原型的张 中行八九十年代出版追忆老北大的“负暄三话”,又如何获得巨大成功,讨 论意识形态的转移以及大学形象的改变。至于以北大百年校庆为契机,出现 了大批“老大学的故事”,这里所体现的“大学想象”,不仅仅是怀旧,更 是自我反省,指向大学历史以及大学精神的重新建构。 大学历史与大学叙事 作为知识生产、人才培育、思想交流的重要园地,学校本该成为文学家 瞩目的中心。可实际上,古往今来,成功的“学堂(大学)叙事”,不仅数量 不多,而且很难进入文学史视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中,饱受颠簸之苦的读 书人,最终不是高中状元,就是进士及第,此乃主人公命运转折的关键,也 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至于此前的“十年寒窗”,则往往只在表现穷 困的生活境遇上用力。或许是鲁迅的影响太大了,一说传统教育,很多人马 上联想到的,是“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可实际上,两千年间,不说大 儒讲学,即便塾师启蒙,也都异彩纷呈的。很难想象,单靠迂腐的陈最良们 (汤显祖《牡丹亭》),能支撑起传统中国的“师道尊严”。 关于私塾、书院以及科考,今人所有的,大都是负面的记忆,比如春香 闹学(《牡丹亭》),宝玉背书(《红楼梦》),马二先生操选政(《儒林外史 》)等。好不容易有了祝英台女扮男装入学读书的优美故事,可无论是最初 的民间传说,还是日后改编成戏曲、电影,都把着重点放在“十八相送”或 “化蝶”上。换句话说,即便谈及学堂,也都不把“学业”放在眼里。要不 “功名”,要不“爱情”,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也。这就难怪,日后史家 之描述千年书院,可供引述的,只有坚硬的学规、章程及若干“书院记”, 而无鲜活的文学想象。 谈及“以诗证史”,历来颇多争议。可随着“叙事史学”(narrative history)的重新崛起,对史料的选择,以及对修辞功能的理解,都发生了很 大变化。 P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