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 签章版

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 签章版
作者: 曹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44.00
折扣购买: 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 签章版
ISBN: 9787301340332

作者简介

曹林 ----------------------------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新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入选者,七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著有《时评写作十六讲》《时评中国》系列、《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等,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连续多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多次给中学生讲授高考作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深受学生喜爱。

内容简介

不上进只上香?谁在给年轻人泼污水 平台和不少媒体都在讨论“年轻人上香”“拜孔子像”这个话题,关于“求好成绩、好工作”,网络上有各种段子,比如:“年轻人在‘做题’和‘作弊’之间,选择了‘作法’。”?本只是一种调侃,只是年轻人自嘲的“梗”,是借“梗”消愁的一种集体社交减压方式,但很快变成了各种“爹”们教训年轻人的由头:“这一代年轻人怎么了?”“不相信努力奋斗和读书改变命运了吗?”“怎么迷上拜佛上香了?” 社交媒体在评论这件事时,用的标签都是“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几个“上”字的矛盾张力,在视觉修辞中形成鲜明的互文讽刺效果。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坏的标签,又一次给年轻人扣上了撕之不去的污名。“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这里面包含着多重的污蔑和逻辑陷阱:其一,上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并不是集体行为,全称判断对整体形成污名。其二,事实上是“个别年轻人上香”,但在传播中变成了“只上香”,什么叫“只上香”?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做其他努力而“只上香”呢?一个“只”字完全扭曲了事实。其三,“不上课不上进”是怎么得出来的结论?显然是为了与“只上香”形成对立而臆想出来的标签,“上课”“上进”“上香”,为什么不能兼容,而非得从“上香”推理出“不上进不上课”呢? “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明显是伪命题、坏命题,反事实反逻辑,是标题党为了营造剧场效果而刻意设置的冲突。先说说“上香”,“上香”其实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陷入某种迷信,不信奋斗而信鬼神。在我们的社会里,“上香”表达着一种美好的祝愿,是一种日常的心愿文化仪式。别只拿年轻人说事啊,看看每天去寺庙大山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占多少比例?年轻人并不是主流,为什么中年人、老年人上香拜佛求发财求长官求长寿,没人当成社会问题?年轻人去上个香,在前程上求个好彩头,怎么就成问题了?这显然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爹”视角:“爹”们上香可以,年轻人好好读书,上什么香啊!求个好前程好彩头,有个好的祝愿,没什么特别意义,跟我们拜年时说几句“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是差不多的意思,并不是“放弃其他努力”的“只上香”。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工作难找,努力投简历、熬夜等回信之余,上个香求个好彩头,人之常情。上完香,继续投简历,挤地铁,跑面试。 “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这种对年轻人的污蔑,非常坏。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科学理性的这一代年轻人,有多少人会迷信“只上香就能许一个好工作”呢?又有谁不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读书不上进就幻想有一个好前途?实际上,不是他们不读书不上进,而是太追求上进,读书太“卷”了。“内卷”这个词在这些年得以流行,便是年轻人生存状态的体现。他们自小就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卷”,像陀螺一样被竞争抽打着,根本停不下来。高考誓师时略显“狰狞”的面孔,就是他们用力过猛的读书和奋斗姿态。“卷”高考,“卷”保研,“卷”教研,“卷”简历,“卷”公考,“卷”教资……“卷”到无力可“卷”,他们只能用“躺平”“佛系”“小镇做题家”这样的自嘲来释放无处安放的压力。 如此拼命地“卷”,用“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来对他们标签化,实在不厚道。“上香”,只是在“孔乙己长衫”的无助哀叹下给自己一点力量,就业如此严峻,求谁呢?没有关系可求,可以靠自己,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那就交给命运吧,顺其自然。容得下烧香求发财,求升官求长寿,怎么就容不下年轻人在巨大压力下的这一点小小的期待? 总觉得我们的社会对年轻人存在一种“爹式凝视”,不是平视、共情和理解,而是用“爹”的权力目光来审视、期待和评判着年轻人:总想居高临下来几句说教,总以“恨铁不成钢”的规训视角评价年轻人的行为,总觉得比年轻人懂得更多,总认为无论如何“都是为了年轻人好”,并总感觉年轻人“在某方面不如上一代”。“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正是“爹式凝视”的产物,仿佛一个痛心疾首的老子在调教一个不成器、调皮贪玩的儿子。 年轻人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的关怀,而不是“爹式视角”的俯视和规训。这一代年轻人,应该是最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人,相信努力和奋斗的回报,拥有充分的知识自信。如果他们真的“不上进只上香”,也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反思,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对知识和学历的自信,又是什么让他们去乞求神灵。“卷”得疲惫不堪的年轻人去上香,我们对此应该羞愧,而不是“爹性”上身,板起训话的面孔。 (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博士”2023 年 3月 21 日) 1. 上岸宝典:备战高考、公务员考试必备参考书,非虚构写作和公文写作的红宝书。 2. 应试指南:中高考生的高分作文指南,让学生跳出套路框架和认知障碍,在较高的观念水位和批判性思维下写作。 3.博雅教育:培养大众的基本阅读写作技能,助力大家在工作中大展身手,让领导和同事眼前一亮。 4. 时事直通车:破解2021-2023年的重要时事热点,聚焦社会议题和民生关切,营造可观、冷静的评论氛围,传递理性思考的积极能量,提高大众的评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