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卷)

宇宙(第一卷)
作者: (德)亚历山大·洪堡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宇宙(第一卷)
ISBN: 978730134263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国博物学家,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19世纪科学界杰出的人物之一。 【中译者简介】 高虹,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文学专业,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教师,现旅居德国。 【导读者简介】 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这是一次穿越星际的旅行:我们漂浮在太空,眼前是无尽的星辰,它们 环绕在上下、前后、左右,有些光芒闪烁,有些黯淡柔和,急行穿梭在冷寂 的太空。一团一团的星云散落在星际空间,密集之处流光溢彩,疏散之处荫 翳黑暗。有一个光亮的扁平圆盘,悬浮着,发散着螺旋状的手臂,洒下一片 光华,这就是银河系。在银河系靠近外侧的地方栖居着太阳和它的家庭成员, 我们的目光由远及近依次掠过行星、彗星、流星,最后落在地球之上。我 们看到地球是一个椭球体,感受到地球内部的热能和磁场, 目睹了绚烂的极 光,体验了火山和地震。接下来我们深入地下岩层,翻开地球历史留下的这 部岩石史书,探寻古生物的遗迹。我们看到地表大陆的形状和分布,望见环 绕陆地的海洋奔流不息,我们觉察到大气的流动,领略到不同的气候带及其 植被,甚至发现了荒凉原野上裸露岩石之上斑驳的地衣。最后出现于眼前的, 是生活在地球上被划分为不同群族的人类,至此,我们也来到了此次旅途的终点。 如果带上摄像机拍摄途中所见,那么回放的时候,上述的种种画面就会 依次展开,像一幅宇宙长卷被慢慢打开。但是倘若没有摄像机,有的只是笔 和纸,正如 200 年前的日常,那么是否还会产生这样一幅宇宙之画卷?不过 并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事实上也并没有人想要创作这样一幅宇宙画卷,一直到亚历山大 ·洪堡的出现。 1796 年洪堡 27 岁时就首次有了创作一部囊括自然万物的著作的想法, 后来他在给作家友人冯 ·恩斯(V. von Ense)的信中如是讲述了自己的创作 构想:“我忽然有了一种灵感,想把全部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 的关于太空和地球的所有知识,大到星云,小到花岗岩上的苔藓,全都写进 同一部著作。同时,这部著作还要拥有优美生动的语言,要给读者的内心带 来愉悦。科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曾经发出光芒的想法都应在这里被记录下来。 这本书应该在自然科学方面展现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当今的时代。这本书不是人们惯常以为的地理学著作,它涵盖太空与地球,涵盖所有的存在。” 虽然《宇宙》这部书最初的创意早已产生,然而《宇宙》却又注定要经 历风雨,饱受考验,它一定要历时 50 年,从而最终成为洪堡一生最后的作 品,成为他的终生巨著和整个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洪堡在本书《前言》中 写道:“回首一生,波澜动荡,在此生的晚景我欲向德国读者奉上一部著作, 近 50 年来这部作品以模糊的轮廓始终在我心中上下翩跹。当某些心绪涌起之 时,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一部无法完成的作品,我也曾放弃过对它的写作,但 每每又都重新拾起了笔头,大概也是太不小心了吧。” 《宇宙》总共分为 5 卷。第一卷描述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从星云、星 系、太阳系全体成员再到地球的陆地、岩层、海洋、大气,以及地球上生存 的动植物,出版于 1845 年,洪堡时年 76 岁。第二卷呈现的是人类对宇宙自 然认知的历史,是一幅人类对宇宙的感知及思索历程的画卷,出版于 1847 年。第三卷讲述的是天文学知识,洪堡在此详尽展现了天文学研究和发现的 新成果,出版于 1850 年。第四卷叙述了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庞多内容,出版 于 1859 年。然而,洪堡本人却再也无法看到这一卷的问世,《宇宙》第四 卷样书印出的那一刻,洪堡的灵柩正在数万柏林人的送别悼念中被送往柏林 大教堂。洪堡生前已经开始撰写第五卷,此卷的主要专题是动植物地理和人 类种族,然而第五卷终究变成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洪堡多年的秘书布什曼 (E. Buschmann)在洪堡逝世后整理出版了第五卷,时为 1862 年。 事实上,《宇宙》的第一卷就已经达成了洪堡想要创作一部宇宙画卷的夙 愿,我们可以把《宇宙》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卷看作是对第一卷内容的扩充, 后面三卷在第一卷的基础上对宇宙长图做出了更加精密细致以及更为完整的 勾勒与着色。这四卷描绘的是外部的宇宙世界。第二卷描绘的是人类面对洪荒宇宙的精神历程。 《宇宙》第一卷出版以后立刻成为德国的畅销书,一售而空,只过了短短 几个星期出版商就开始加印。随后此书即被翻译为英语、荷兰语、意大利语、 法语、丹麦语、波兰语、瑞典语、西班牙语、俄语和匈牙利语。世界为之震 动,洪堡被誉为“大洪水以来最伟大的人”。众多的学生、科学家、艺术家、 政治家都在热切地阅读这本书,其中著名的读者包括英国王子、英国植物学 家胡克和达尔文。达尔文深受此书启发,洪堡的很多思想都印证了达尔文的想法。 《宇宙》并不是单纯汇集了各个科学分支的重要内容,而是开辟了一种思 想方式,洪堡看到了物质现象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彼此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 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持续发展性,对洪堡而言,“宇宙学把单个事物视为宇宙现 象的一部分,是从它们与宇宙整体关系的角度来讲述”,他追求的是高瞻远 瞩、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出发点。他在本书第一篇写道:“如果我们带着思考观 察自然,就会看到自然是一个生动的整体,它是聚合了各种多样性的统一体, 是具有多种形式及构成的结合体,是自然物质和自然力量的化身。所以富有 意义的自然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多样性中看到整体性;在个体性的事 物中概括出近代所有科学发现的全貌;审视区分细节,但不为其数量所困; 心怀人类崇高的使命,捕捉隐藏在各种现象下面的自然之精髓。通过这条道 路,我们能够跨越感官世界的局限,理解自然,用思想来统领那些我们惯常透过经验来观照的原始物质。” 把宇宙自然当作息息相关的一体,这正是洪堡天才和独到的一面,这也 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想要窥探宇宙奥秘的唯一路径。19 世纪以来,科学经 历着一个精细的分支过程, 自然整体被肢解为无数学科,每种学科都浩瀚无 涯,专业人士淹没在各自的狭窄领域,一叶障目,迷失在细微纷杂的知识和 信息中,以至于无法领悟自然一体的究竟。只有当人们把支离破碎的学科重 新整合还原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再现自然原本的模样,并理解各种现象间 的关联,人类才有可能破译宇宙的真相。现代科学已经证悟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洪堡无愧为现代科学的先驱。 洪堡的科学是跨专业、跨地区、跨文化、跨民族的科学,同时也是感性 的科学以及具有美学性质的科学。自然现象与自然力量在洪堡的眼中,不仅 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经由感官可以觉察与体验的美学对象,这些自然事 物在洪堡的笔下被染上了色彩、被赋予了生机,成为具有某种特定底色的独 立个体。静谧的热带海洋之夜,苍茫的北亚原野,喷薄燃烧的火山,星空的 南十字座,都以各自的方式触动着观者的情绪和心弦。天地万物在《宇宙》 中汇合为一幅长长的画卷,科学与诗意融为一体,他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在这幅画卷上或者挥毫泼墨,或者工笔细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首关于宇 宙的史诗,它发出一声最单纯的惊叹,俯瞰从苍天到地壳之下的每一种涌动 着的生机与力量。洪堡终生都在抗拒宗教带来的影响,《宇宙》中也没有造物 者上帝的出现,但是纵观洪堡波澜的一生,不得不说,自然就是洪堡的宗教,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敬献给了自然。 第一次看到《宇宙》这本书,是 2019 年初冬的一天,走在柏林嘈杂的弗 里德里希大街,随意走入路边的一家书店,当时是亚历山大 · 洪堡诞辰 250 周年,书店醒目的地方摆放着洪堡的著作和许多有关他的书籍。目光扫过一 桌子有关他的传记和画册,最后停留在《宇宙》上,这本书有着深蓝色的硬 壳封面,封面上布满细微的银色亮点,闪闪烁烁,就像夜幕中的星空。我拿 起它,实际上不能说拿起,得要说“端起”,A4 纸般大小,将近 1000 页, 后 来我称过这本书的重量,足足有 5 千克。我翻了几页,读了前言和一段正文, 就被带入一个遥远的远离尘世的世界,好像是从星空回望地球,看着这个星 球沧桑演变、生死轮回,心中随即升起一种苍茫的感动,我真切感受到洪堡对自然宇宙的用情之深。 一幅很久以前的尘封的画面浮出脑海,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天文问题带 来的震撼。6 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问奶奶,天上的星星是不是永远都会闪亮, 奶奶随口答道:“星星并不是永远闪亮,星星会爆炸,爆炸了就没有了。”我 问她地球也会爆炸吗,她说地球当然也会爆炸。我又担忧地问道:“地球爆炸 了,那人怎么办? ”奶奶说:“地球都爆炸了,人还不都死绝了嘛。”于是在 我的想象中,随着地球的一声爆裂,所有的人和生物都在这声炸响中、在冲 天的火光中灰飞烟灭,消失殆尽。我哇地一下哭了,惊恐绝望,怎么也不能 相信脚下的大地有朝一日会在惨烈的景象中化为乌有。那是一个孩子生平第 一次得知人类和地球最后都将终结, 内心满是恐惧。我抽泣着跑到院子里, 脑子里想的都是长大了要发明一种办法让地球不爆炸,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 我,也没有人知道一个小女孩正在为了地球的命运独自黯然哭泣了一个下午。 后来大一些,知道地球不会很快消亡,不再害怕了,无忌的童言逐渐潜落心底,被成长中的世事掩盖起来。 当洪堡笔端从天空遥望地球的文字映入眼帘,内心对星空的敬畏再次被深深触动到。就在这个时候,头脑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我要翻译这本书。这是内心听到的一声真切的召唤,不知从何而起。当我买下这本书从书店出来的时候,翻译它的信念就已经非常坚定。 随后,我也找到了 1845 年《宇宙》第一卷首版的电子资料。当我沉下 心来开始从头逐字翻译的时候,才知道我给了自己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将近 200 年过去了,《宇宙》却从未被译成中文,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本科学 著作,讲述的是天文学、地球物理、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电学、化 学、矿物学,内容非常浩瀚。要翻译这样一本书,单纯依靠语言能力是不可 能完成的,真正理解书中讲述的各种自然知识,是完成翻译的第一步。 面对如此庞多的专业内容,作为译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学习。 很多时候一上午过去了,我只查到了一个词,实际上我并不是查了一个词, 而是学习了一种科学现象。就这样,跟随着洪堡的脚步,从太空的天体,到 地球的磁场、地心的引力、火山地震、灭绝了的古生物、矿物,我也上天入 地,一路学习下来。我时常掩卷长叹,感慨世间怎么会有洪堡这样的存在, 一个有限的个体怎么可以徜徉在如此多的学科之中而又那么游刃有余。《宇 宙》中有的专业词汇是 19 世纪的旧称,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查找这样的词汇 非常不容易,需要借助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文献,环环链接,才能破解。每当找到这样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地消失了的词汇,都会如获至宝。 翻译《宇宙》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展现洪堡的语言风格。洪堡习惯 把一个复杂的事态或思想用一个包含有六七个从句和三四个插入语的庞大复 句来表达,这是德语语法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德语的句子可以无限延长下 去,洪堡把这一语法特点发挥到了极限。这些从句就像一根根的钢筋,按照 彼此间复杂的关系,搭建起一个迷宫一般的复合句。这样的语言风格架构恢 宏,气势磅礴,体现出一种几何的建筑美,其中自有一种凝固的韵律和流动。 面对这样一座需要征服的迷宫,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拆解它,找到出口。但是, 在拆解之际并不能破坏原有句式的结构气势,而使之变得平淡,译者仍然要 利用铺垫、转折、因果、让步、递进等种种关系,搭建起一座同样宏伟的建 筑。然而这里就涉及另外一个美学上的问题,中文之美在于灵动、形象和意 境,其语法疏于结构,而结构的随意变通也赋予了中文许多只能意会的妙处,犹如写意之画,在“松散”中体现真性。德语的特点正好相反,它结构复杂严谨,语法规则像一座建筑支架,任凭思想如何跳跃,也终究要被结构框架 起来,永远不会疏散,这乃是建筑的精髓。译者在两者之间转换,既要搭建 起一座建筑,同时也还要展现中文自有的灵动。这是一个需要灵感也需要下 功夫雕琢的创作过程,在凝神思考中度过的时光就这样化作一字一句,驻留下来。 《宇宙》第一卷的译稿初步完成于 2020 年,正是 COVID-19 病毒在全球 肆虐的一年。欧洲疫情严重,大多时间居家隔离,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当我 潜下心来,沉入洪堡的宇宙,就好像挣脱了时空的桎梏,可以随时神游太空, 从星际空间俯瞰地球,看着它的命运兴衰一一在眼前展开。人的身体可以被禁锢一处,然而 人的精神和意识却可以穿越时空、无处不在。每当停笔凝思,就会看向窗外 的梧桐树,看树叶在光线中摇曳,看光线在树叶间跳跃,看树叶在枝头从鹅 黄变得青翠,再从苍绿变得枯黄,最后从枝头蹁跹坠落。这些老树伸展着身躯,张扬着生命,汇聚着宇宙的生机,给了我无数灵感。 2020 年圣诞节前夕译完初稿,随即去了位于柏林特格尔区的洪堡故居。 那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古典建筑,被称作“特格尔宫殿”。宫殿前面是宽阔 又悠长的草坪,一直延伸到近处的湖泊,草坪旁边有高大的树木林立成两排, 当时树叶已然落尽,但草坪还是幽幽的绿色。周边是茂密的森林与层层灌木, 林中乱石嶙峋,那一天正好狂风大作,树木的枝干随风飘摇,就好像天地都 在晃动。可以想见,年幼时的洪堡是怎样在这里不知疲倦地探寻花草树木昆 虫石块,观望日月星辰,度过了童年中一个又一个放了学的午后与夜晚。草 坪的尽头是洪堡家族的墓地,亚历山大 ·洪堡就埋葬在这里,驻足在他的墓 前,第一次触及他的肉身遗迹,仿佛是见到一位老友,那是一种“我来看你 了”的感觉。因为在翻译洪堡这部大作的日子里,沉浸于他的文字中,我需 要领会他的每一种心思、每一个情绪、每一个想法,很多时候我要在内心转 化成他,才能译出他的语言。这是一个持续跟洪堡对话的过程,是寂寞的,也是丰盛的,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 行文至此,快要接近尾声,我在这里要非常真诚地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陈静编辑。当初刚刚有了翻译《宇宙》的打算,辗转打听到了陈静编辑那里,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把试译稿交给了她,很快就得到了她和出版社 的大力支持。我就好像得到了一颗定心丸,开始专注于翻译。如果没有这些 机缘巧合,我纵然意愿坚定,恐怕也难以实现翻译的计划,所以心中满是感激。可能这也是宇宙的安排。感恩! 地球时值中年,在遥远的未来,地核将会逐渐变冷,地球磁场将随之消 失,无以抵抗来自宇宙和太阳的射线,地球上的生命将在射线的作用下灭绝 消亡。 45 亿年之后,当地球用尽最后的气数,它将被太阳一口吞噬,这是地 球不可避免的结局。这颗黯淡蓝点将从宇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如从未存 在过一样。无论这颗星球上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生命,什么样的文明,什么 样的愚昧,什么样的欢笑与悲哀,什么样的杀戮与残害,一切都将被宇宙一 笔勾销,不留下一粒尘埃。而彼时又将有无数新的星球诞生,此消彼长,绵 延无尽。时空是人类的概念,而宇宙并不认得时间,也不知道何为空间,它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存在。 仰望星空,唯有敬畏。 译者 高虹 2021 年初秋于柏林 1. 科学元典丛书销量超过100万册。 2. 名作名译,名家导读,彩色插图,超值珍藏。 3. 洪堡著作的中译本始发。 4. 亚历山大·洪堡三十年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