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作者简介
王崧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教授。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人,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教育系统“十大育人先锋”。著有《爱上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等。
内容简介
寻找缝隙 缝隙就是矛盾,就是冲突,但它可能不太引 人注意。所谓“寻找缝隙”,用洪子诚先生的话 来说,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到文本之魂的通道。 那个通道可能**狭窄,**细小,你不细读, 可能发现不了;你不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可能就会被你忽略。 文本中的声响,因为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所以藏得深,声音细,你只能选择倾听。而文本 的诗意,往往就藏在要被你发现的缝隙之间。 我们来看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 7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李白的千古 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那种豁达洒脱的离 别,也不同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那种深情 怅惘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诗意的离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之 间的离别,并且这次离别与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息息相关,带有一种向往 和憧憬。可以说,这样的离别是一种诗意的宣泄 。 这种离别的诗意,被诗中某个破绽和缝隙抒 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有缝隙吗?缝隙何在?我 们一起来找一找。“故人西辞黄鹤楼”有没有缝 隙?“**三月下扬州”有没有缝隙?“孤帆远 影碧空尽”有没有缝隙?“唯见长江天际流”有 没有缝隙?缝隙到底在哪儿?在这一句,“孤帆 远影碧空尽”。 在唐朝,长江是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 不知有多少人从黄鹤楼出发,坐船沿长江顺流而 下到扬州。你**能够想象得到,长江上面会有 多少航船来往穿行,会有多少帆影在碧空的映衬 下飘扬而过。“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正是对此类江景的描写。当时长江的水上交 通运输应该是**繁忙的,是船来船往的,是千 帆竞秀的,而李白却在诗中说“孤帆远影”,他 只看到了一片帆,只看到了一艘船。这怎么可能 ?这就是他诗中的缝隙。 怎么解释这个缝隙呢?有人说,可能是因为 李白的眼神不好。如果说他眼神不好,那么他可 能也看不到孤帆远影。有人说,可能是因为李白 站的那个位置不太好。事实上,李白站的位置非 常好,黄鹤楼是看长江景致很好的地方。还有人 说,可能是因为那天的天气不太好,雾霾特别重 。可是你看,“孤帆远影碧空尽”,天气**好 哇,晴空万里,阳光灿烂,能见度**高。 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了孤帆?只有一个理由,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李白只深情地注视着他 的好朋友。正所谓,“我的眼中只有你”。这是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 这本书讲的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新作, 带你领略语文之美,创造语文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