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精)

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精)
作者: 朱立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精)
ISBN: 9787100217910

作者简介

朱立元,上海崇明人。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97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一、第二届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文艺学、美学。出版《黑格尔美学引论》《接受美学导论》《真的感悟》《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实践存在论美学——朱立元美学文选》等著作21部、译作3部,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双主编之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论稿》(上下)等专著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美学》《西方美学史》等教材,发表论文400余篇,获省部以上奖23项。

内容简介

如果将黑格尔关于“扬弃”的上述论述用在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辩证转化上,我们可以说,这三者“扬弃”自身有三层含义:(1)艺术和宗教都有片面性、有限性,不是固定不变、独立自存的,它们扬弃自身的有限规定,“过渡到它们的反面”,即否定自身走向反面,艺术走向反面——宗教,宗教又走向反面——哲学,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扬弃活动;(2)艺术和宗教各自(认识方式和表现方式方面)的有限性、片面性并没有被彻底抛弃,而是“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包含在全体内”,即被保存下来,包含、统一在哲学中,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艺术的单纯客体性与宗教的单纯主体性作为有限规定都被扬弃,而被保存在哲学中,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3)扬弃也是精神提高(erhobenist)的过程和内在的超越(immanente Hinausgehen)过程,即艺术和宗教否定、克服各自知性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提升、超越到哲学的辩证—思辨思维的高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黑格尔自己是如何解释“扬弃”(Aufheben)概念的含义的,他说: 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味着保存、保持(erhalten),又意味着停止、终结(ein Endemachen)。保存自身已包括否定,因为要保持某物,就须去掉它的直接性,从而须去除掉它的可以受外来影响的实有。——所以,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即是被保存的东西,只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它并不因此而化为无。——扬弃的上述两种规定也可以引用为字典中的这个词的两种意义。 黑格尔对“扬弃”双重含义——保存与终结——的这一分析,十分辩证、精辟和深刻,它使得“扬弃”成为黑格尔辩证—思辨方法关键的运作机制。在知性思维里有限物与无限物是处在对立之中的,从而使得有限物本身的规定成为固定不变、长存不灭的。而所谓辩证的方法就是揭示出有限之物本身的有限性,因为有限物本身按照其规定就是有限的,有限又意味着有限物会自我否定、自我终结,这就达到了扬弃的第一层含义,有限物走向了自己的终点。但另一方面有限物停止了自身存在又意味着它同时停止了自己的有限性,终结自己的有限性便是克服了有限物的直接性,它的有限性被超越了,而它也被保存起来,这种保存的意思是在有限物作为全体的一个环节克服了它的直接存在,被提升为观念性的存在,成了可能性的现实性,成了简单的思想规定。所以,“它并不因此而化为无”,即并不在通常意义上真正地终止、结束甚至死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弃是思辨—辩证方法的灵魂。 黑格尔说“艺术终结”了,却并非真的“终结”,而是扬弃了自身,以过渡到更好的阶段。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先生对黑格尔美学思想进行探讨的最新著作。学界均认为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一问题,然而本书通过对大量黑格尔德语原文作品的解读,并通过与国内外学者的对话,理清并阐明,所谓的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并非消极的艺术的“死亡”,而是积极的艺术对自身的扬弃,以走向更好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