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韩非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作者: 译者:贾桂梓
出版社: 山西古籍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60
折扣购买: 韩非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ISBN: 9787805989129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译文 为臣我听说:天下各诸侯国以赵国为中心,北面连结燕国,南面连结 魏国,并且联合楚国,加强与齐国之间的联系,再拉拢韩国,形成了南北 相连的“合纵”联盟,打算向西出击,从而与秦国全力作对。为臣我暗自 取笑他们的作为。人世间有三种使国家灭亡的途径,天下各个诸侯国都有 了,也许正是指这种联合起来攻击秦国的作为吧!为臣我曾听说过这样的 话:“凭借混乱的国家去攻击安定的国家,一定会灭亡;凭借邪恶的国家 去攻击正直的国家,一定会灭亡;凭借倒行逆施的国家去攻击顺应自然的 国家,一定会灭亡。”如今天下各诸侯国的国库不充足,粮仓空虚,却调 集全部的老百姓,部署成千上万的部队,这中间在统帅面前叩头发誓、希 望头戴羽毛替统帅战死于前线的人成千上万都不止,他们发誓要视死如归 。但真的展开战斗时,敌人闪闪发光的刀口呈现在面前之时,即使腰斩的 刑具放在身后处罚逃兵,这些人仍要逃跑而不能拼死战斗。并不是这些民 众不能拼死战斗,而是六国的君主们没有办法让他们去拼命。说是有功要 赏,可是真的有功却不兑现赏赐;说是有罪要罚,可是真的有罪却不施行 惩罚,赏赐与惩罚不讲信用,所以民众不会拼死命去战斗。如今的秦国发 出号令施行赏罚,有功与无功都依据实际的情形论定。秦国的民众从父母 的怀抱中长大成人以来,有生之年还未见过敌人,可是一听说要打仗,便 英勇地顿足赤膊,迎着敌人闪闪发光的刀剑,脚踏敌人设置的火红的炉炭 ,战死于前线的人比比皆是。战死于前线与苟且偷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可秦国的民众情愿战死,那是因为秦国的君主极力推崇奋勇战死的精神。 一个人奋勇死战可以对付十个敌人,十个人奋勇死战可以对付一百个敌人 ,一百个人奋勇死战可以对付一千个敌人,一千个人奋勇死战可以对付一 万个敌人,一万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整个天下了。如今秦国的国土 截长补短,方圆有数千里,闻名天下的部队有数十百万。秦国所推行的号 令、赏罚以及地势上的便利,其他各国没有哪一个可以比得上。凭借这些 条件去攻取天下,天下还不够秦国吞并和占有。所以秦国征战而没有不胜 利的,攻城而没有不取得的,阻击的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新开辟的疆土 有几千里,这是秦国的伟大功绩啊!可是如今的秦国却兵甲破旧,士民疲 惫,积蓄花光,田地荒芜,粮仓窄虚,四面相邻的诸侯国都不归服,称霸 称王的英名不能成就。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只是因为秦国的谋划之臣都没 有竭尽他们的忠心。 请允许我大胆地陈述这种情况吧:过去齐国在南面打败了楚国,在东 面打败了宋国,在西面让秦国臣服,在北面打败了燕国,在中部可以驱使 韩国和魏国,国土广阔而兵力强盛,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号令天下。齐 国境内那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成为天然的防线;长城和巨防。 也足以成为要塞。齐国,是一个血次取得大的战役胜利的国家,然而因为 一次战役的失利便失去了齐国固有的威力。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拥有万 辆战车的大国的生死存亡。况且为臣我还听说过这样的话:“砍削树木不 要留下树根,为人处事不要与灾祸邻近,这样灾祸便不会发生。”秦国曾 与楚国交战,大败楚国,袭击了郢都,一度占领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 ,楚国的君臣们狼狈逃跑,来到东方的陈城保命防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秦国若派兵紧追楚军,那么楚国即可攻取;一旦攻取了楚国,那么楚国 的民众足以满足贪心,国土资源足以利用,再凭借此向东削弱齐国、燕国 ,在中原欺凌韩、赵、魏。这样看来,只要当时追击一下楚国的军队,那 么霸王之名即可成就,四方的诸侯国即来朝拜,可是谋臣们却没有谋划到 这一步,反而率部队退回,又与楚国人达成了和解的协议。致使楚国的君 主得以收拾破亡的国家,聚集逃散的民众,树立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宗 庙祭祀的官员,与天下其他各诸侯国向西与秦国作对。这本来就是已失去 的第一次称王称霸的良机。接着,天下各诸侯国又合伙驻兵于华山之下, 与秦为敌,大王下令,一举击败他们,秦国的军队乘胜追击,挺进到魏国 国都大梁的外城之下。此时,只要围攻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即可攻取; 一旦攻取了大梁,那么魏国即可取得;取得了魏国,那么楚国和赵国联合 与秦作对的念头就会打消;楚国和赵国的这一念头打消了,那么赵国便相 当危险了;赵国一危险,楚国就犹豫不决;再凭借此向东削弱齐国和燕国 ,在中原凌驾于韩、赵、魏之上。这样看来,只要当时围攻大梁几十日, 那么霸王之名即可成就,四方的诸侯国即来朝拜。可是谋臣们却没有谋划 到这一步,反而率部队退回,又与魏国达成了和解的协议。致使魏国的君 主得以收拾破亡的国家,聚集逃散的民众,树立社稷的神主,设立宗庙祭 祀的官员。这本来就是已失去的第二次称王称霸的良机。先前穰侯魏冉治 理秦国之时,企图用一个国家的兵力来成就两个国家的功业,所以士兵终 生在国外风吹日晒,民众则在国内疲惫不堪,称王称霸的功名难以成就。 这本来就是已经失去的第三次称王称霸的良机。 那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各地的民众杂居于此,国内的民众轻狂 而不易役使,法律条令没有头绪,奖赏与惩罚不讲信用,地理形势不利于 防守,对下又不能让全国的百姓竭尽全力保家卫国。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 征兆,又不爱惜民众,征调全部兵士驻扎于长平城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 郡。大王您下命令打败了他们,攻取了武安城。此时此刻,赵国君臣上下 不和睦,上级与下级互不信任。在此情形之下,赵国的邯郸城是守不住的 。此时秦国若攻取了邯郸,那么就控制了太行山以东的河间地区;若再率 军离开那儿,向西攻打惰武,翻过羊肠要塞,即可以降服代郡和上党郡。 如此一来,代郡的四十六个县,上党郡的七十个县,不用一副铠甲,不劳 苦一个士兵,就可以成为秦国的领地。这样的话,代郡和上党郡不经过战 斗便全部为秦国所有,东阳、滹沱河外一带不经过战斗反而全部为齐国所 有,中山故国、滹沱河以北的地区不经过战斗却全部为燕国所有。这样一 来,赵国便被夺取了;赵国被夺取,韩国也会灭亡;韩国一灭亡,那么楚 国和魏国便不可能独立存在;楚国和魏国不能独立存在,那么这一攻取邯 郸的军事行动,便毁灭了韩国,蛀蚀了魏国,控制了楚国,向东还可以削 弱齐国和燕国的力量,决开白马渡口还可以水淹魏国,这是采取一个军事 行动便使韩、赵、魏三国灭亡,让合纵的联盟解体的关键之战啊!大王您 只要垂衣拱手相待,天下各国便会接二连三地前来归顺,称王称霸的功名 即可成就。可是谋划的臣子却未考虑到这一点,反而带领部队撤退,又与 赵国人讲和。凭大王您的圣明,秦国士兵的强盛,抛弃称王称霸的功业不 做,土地也不曾取得,反而还被行将灭亡的赵国所欺骗,这说明出谋划策 的谋臣太笨拙了。况且那赵国理当灭亡却不亡,秦国理当称霸而不霸,天 下各国本来已经初次衡量出秦国谋臣的水平了。接着,秦国竟然又动用全 部士卒去攻打邯郸,结果未能攻下,只好丢弃盔甲兵器,战战兢兢地向后 退却,天下各国已再次衡量出秦国的实力了。此后,秦国的部队又返回来 ,汇聚于邯郸外城之下,大王您又派来增援的部队,此时,与敌人作战不 能战胜他们,主动撤退也不现实,直到部队疲惫不堪时才逃走,天下各国 又第三次衡量出秦国的实力。人家对内看透了我们的谋臣,对外耗尽了我 们的兵力。由此看来,我以为天下各国联合抗秦,几乎不是什么难事。在 国内,我们的铠甲兵器破旧不堪,士兵疲惫,积蓄缺少,田地荒芜,粮仓 空虚;在国外,天下各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十分坚定。希望大王您对这种形 势有所考虑。 况且为臣我还听说过这样的话:“胆战心惊,一天比一天谨慎,假若 能慎重地遵循正确的原则,那么便可以拥有天下。”凭什么知道这样的结 果呢?先前商纣王当天子,统帅天下百万雄师,部队东边在淇溪喝水,西 边在洹溪喝水,结果淇溪被喝干了,洹溪也因为水少而不能流动,商纣王 就是凭借这样庞大的部队来与周武王作对。可是,周武王统帅着为周文王 服丧的、穿着白色铠甲的士兵三千人,在甲子日战斗一天,便攻破了商朝 的国都,商纣王本人也被活捉,周武王占有了商朝的土地,拥有了商朝的 民众,天下之人没有谁可怜纣王。智伯曾率领智氏、韩氏、魏氏三国的部 队到晋阳攻打赵襄子,决开河堤水淹晋阳城达三个月,晋阳城将要被攻克 厂,赵襄子用钻烧龟壳、排列蓍草的方式占卜预测占凶,看该向谁投降。 于是派出臣子张孟谈。张孟谈这才偷偷潜出晋阳城,策动韩、魏背叛智伯 ,再联合这两国的军队来攻打智伯,将智伯活捉,恢复了赵襄子固有的地 位。如今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几千里,有名的精锐之师有近百万。 秦国法令的严明,赏罚的信誉,地形的便利,天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 上。凭这些有利条件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都可以被兼并占有。为臣我冒 着死罪希望能拜见大王您,阐述破坏天下六国的合纵之约、攻取赵国、灭 亡韩国、让楚国与魏国臣服、使齐国与燕国来亲附,进而成就您称王称霸 的功名、让四方的诸侯园前来朝拜的计谋。大王您果真听从了我的计谋, 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可是天下六国的合纵之约不被破坏,赵国没有攻取, 韩国没有灭亡,楚国、魏国不来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称王称霸的 英名不能成就,四方的渚侯国不来朝拜,那么请大王您将我杀掉在全国示 众,将我当作不忠心地为大王出谋划策的典型加以处置好了。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