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的修养

成大事者的修养
作者: 金鸿儒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成大事者的修养
ISBN: 9787214206237

作者简介

金鸿儒,治国学,研究历史名人,文笔深遂而灵动。曾供职于中国散文学会、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现专职写作。2013年出版《北大国学课》(入选人民网“2013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内容简介

1.整顿湘军,以治家理念治兵将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 平县发动了意欲推翻清朝统治的金田起义,这就是举 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运动”。没过多久,这场农民起 义就以风卷云涌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那时,曾经 攻无不克的清朝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朽不堪,和农 民起义军相遇时一触即溃。在这种情形下,清王朝只 得颁布命令,鼓励地方人士通过兴办团练来遏制农民 起义军队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国藩和他的 湘军一步一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咸丰三年(1853年)8月,曾国藩得到朝廷的准 许,开始在衡州练兵。他积极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依 靠师徒、亲戚和好友等人际关系在他的家乡湖南一带 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这支军队被称为“湘勇”。同 时,他还派人到广东购置西洋火炮,筹建水师。作为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操 练湘军上,“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 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在练兵的过程中,无论 是招募新兵还是改编绿营军队,他都奉行严肃治军的 理念,大力整顿军纪,规范官兵的作风。此后,他的 一系列举措逐渐让湘军成了晚清战斗力最强、纪律最 严明的军事力量。 曾国藩在筹建湘军时开了个好头,一开始就招募 了3000人。同时,还有许多绿营军不断地来依附他。 然而,将这些军队带出去经历一两场实战后他发现, 军队的素质实在很低,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为此,他 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整顿湘军:一方面,让所有 的兵勇都受到十分严格的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制定 严格的军纪,以使将帅廉洁自律、勇猛作战。同时, 他还根据形势需要,规范军队管理,通过等级隶属关 系来强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用“三纲五常”来教育 士兵,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整顿湘军方面,曾国藩动作最大的一项改革措 施是改革兵制。在此之前,清朝军队实行的是世兵制 ,无论八旗兵还是绿营兵,沿用的一直是“三丁抽一 ”以及父死子替的方式。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 藩将世兵制改为招募制。他声称,这样做能够“扫除 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这样一改,就将过去 军队直接由朝廷控制、指挥变为由地方长官和军队将 领直接控制。此后,湘军各营独立,彼此不相统属, 只服从本营的指挥官。最终,曾国藩成了湘军的最高 统帅。 湘军指挥体系的变革,一方面让曾国藩成了湘军 唯一的最高统帅,另一方面也让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 力和心思投入到对各营将领的管理中。当时,清政府 国库空虚,很多时候对地方团练根本无款可拨,所以 湘军的粮饷基本上靠自筹。自筹粮饷实质上让湘军在 一定程度上插手了地方事务。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 招来民怨,还会扰乱军心,从而导致军队人心溃散, 失去战斗力。正是因为对此有一种清醒的认知,曾国 藩才将自己治家的理念用在了治兵上。他尤其注重管 理那些统兵的将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