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21天说服力养成
ISBN: 9787521708370
 
						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副教授,同时受聘于该校文理学院以及戴卫·格芬医学院。;.;现任IAW(英国)公司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在全球提供培训、演讲和咨询服务。;.;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影响力及说服力领域的知名专家。著有《影响力》《细节》等书。其中《影响力》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销量达200多万册。
求回报前先付出 为人慷慨的好处早已得到研究证实。在给予别人礼物、恩惠、信息和帮助后,我们通常会感到更受欢迎、更受赞赏,而且根据进化论的研究,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己更加健康、更加幸福。 慷慨做人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要找出说服别人的最简单的理由,莫过于你帮助过他们。总的来说,一旦给予过帮助的人将来需要帮助,那些得到过帮助的人出于回报,会更愿意帮忙。这一理念源于互惠规范:表明人们愿意将自己最初接受的好处回馈他人。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这一强大的社会准则。十有八九,你的父母会教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毫无疑问,你的祖父祖母也用同样的方式教导过你的父母。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但是意义深远。互惠规范一般通过鼓励资源交换,给相关方带来更大的好处。比如更广泛的合作、更高的效率,以及互利和持久的关系。 回想一下邻居为什么邀请你参加聚会。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么做,将来你才更有可能邀请他们参加你的聚会。此外, 双方更有可能因此建立一种有益、长久的邻里关系。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现在答应同事的请求,在其项目上帮忙(如提供建议、资源或关键信息),将来这个同事就会更愿意在自己的项目上帮一把。这可能有点儿讽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人们真的只是在为自己考虑。对某些人来说,他确实会回馈他人, 但重点不在于此。最主要的是,给予行为是公开、自由的,那么互惠规范自然会生效。 要知道,正是有人先给别人提供了帮助和资源,赠送了礼物,才激活了互惠规范。主动的给予让其他人感到有义务去做同样的事。因此,在这种社会义务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答应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所提出的请求。让我们更愿意说“Yes” 的,是我们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社会义务,而不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精明的营销者知道,尽管提供一件免费样品或者试用一款新应用程序,并不能说服每个人都去购买,但是能吸引足够多的人购买,这远远超过免费“礼物”的初始成本。慈善机构知道,在募捐时赠送礼物—比如一张贺卡—可以说服更多人捐款。为美国残疾退伍军人募捐的慈善机构,在请求援助的信函中附了一张个性化地址标签,募捐率因此几乎翻了一番。 这并不代表付出一定能收获回报。如果最初的帮助明显是一个圈套的话,结果就更难说了。比如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要给你钱,你不大会接受,而更有可能认为这是某种骗局。 但是,如果在给予时融入心意和个性化的元素,作为一个主动的帮助者和给予者,其说服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个日益去个性化和信息超载的世界,即使是不那么高级的个性化,对于说服也会有所帮助。心理学家兰迪·加纳(Randy Garner)发现,只因为他在寄出的调查问卷中附了一张手写的便笺纸,上面写有他的请求和收信人的名字,完成调查问卷的人数就增加了一倍。看到寄信人不辞辛苦,在信封上手写了你的名字和地址,这样的信你一定会拆开看,这是有原因的。大部分信件都是被强塞进你的信箱的,它们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当然还有各种账单,它们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与这些信件不同,手写信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为你私人定制。因此,它会激励你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出回应。 用互惠规范来说服别人时,有一条真理是,那些首先无条件用个性化的方式给予别人帮助和支持的人,在工作中、朋友圈中,以及个人社交圈子中,通常是最有说服力的人。 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人不太可能是那些总想着“谁能帮我”的人,而更可能是那些想着“首先,我可以帮谁” 的人。 营造交换氛围 你是否留意过,当你开车排队进主路的时候,如果一个好心的司机让你在他前面并入,短时间内,你很有可能把这样的便利传递给另一个司机。当然,不是每次都会这样,时机也很关键。从接受一次交通上的便利,到有机会传递同样的便利给其他人,如果两者间隔时间太久,那么你传递便利的可能性就会骤然下降。 无论你是否会这么做,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甚至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准则。它类似于互惠规范。之所以说类似,是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工作中,同事投入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助力你的项目,他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期望你会报答他的好意,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为他做同样的事。同样地,在你外出度假时,帮你照看公寓或房子的邻居实际上期望下次他们外出时,你能给予同样的帮助。 但是,当有好心的司机让你在他前面并入时,你却很难回报他们,因为他们现在在你后面。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善举就得不到回报。当你们对视时,你可以用口形说“ 谢谢”,或者对着后视镜竖起大拇指。除此以外,你还有可能把这种善举传递给别人。有了互惠的观念,即使没有机会回报善意,我们也会传递善意。这不仅有助于交通状况的改善,也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让说服策略更成功地实施—对每个相关的人都有好处。 例如,一家大型电信公司统计过办公室同事之间相互帮忙的次数。研究人员还记录了给予他人帮助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结果在意料之中,那些慷慨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帮助别人的人,不仅受人感激,而且更讨人喜欢。但研究也发现,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往往比同事低得多。愿意帮助别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时间—达成自己目标的时间不充足了。 还好,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组员工采取的方法似乎既能使他们帮助别人,提高社会地位,又不影响他们达成个人目标。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因为他们有超能力吗?当然不是。 他们所做的只是暗示他人,这是一种自然的交换过程。在帮助别人并收到感谢时,他们更有可能会说,“这儿的人都是这样的,大家会相互帮忙”,或者“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相信你也一样会帮我的”。他们不大会说出“不客气”、“乐意效劳”或“不用在意”之类的话。 当然,他们在被感谢时从来不会说:“看吧,现在你欠我一个人情!” 用研究人员的话说,这一组人在为交换做准备,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有交换意愿的同事圈,圈中的同事更倾向于交换。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给予和接受的过程,它能使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受益。交换能让伙伴关系变得更加强大,社区更有凝聚力,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文化更加健康。 营造交换的氛围不应该只局限于工作场合。社会学家研究了家庭和朋友之间最有效的交换模式。在几乎所有最幸福和最健康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均衡的或者是平等的。如果仅有一两个人提供帮助,就会造成不均衡的局面,不满、不悦和不信任很快就会成为常态。有几种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一是帮助者不让被助者回报人情;二是帮助者即便愿意接受回报,也不好意思说出来;三是帮助者给予的帮助标准太高,被助者感到无力回报。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助者仅仅是在利用帮助者,他们不再是被助者,而只是索取者。 当然,营造交换氛围的最佳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协助来达成一个工作目标,比较好的办法是,你示意对方,之前你提供帮助是本着互惠精神做的。如果你真心实意、毫不刻意地帮助过别人,那么友好地讲一句,“若你能帮忙,我真的很感激”,应该就差不多了。如果你的工作目标不太具体,时效性也不强,比如促进合作或者收集信息之类的,那么也许可以让对你心存感激的人把善意传递给别人。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和你认识的人建立联系,或者向他们介绍你那些需要帮助的同事或朋友。也许,他们掌握了有用的信息或想法,可以帮助另一个部门的同事或者你们共同的朋友。 那该怎么对付索取者呢?这种人只想利用他人的善意,而从未想过交换。我们的建议是,与其向索取者寻求帮助,不如向他们征求意见。当我们向索取者征求意见时,我们是在给他们树立声望。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从而产生一种乐于助人的心态。当然,在说服别人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没有绝对, 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在被征求意见时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是获得向目标前进的动力还是陷入所谓的人际困局,区别可能就在于能否营造出回报和传递善意的氛围。 · 全球畅销经典《影响力》《细节》《说服》的导读手册。将高大上的行为学原则简化为21个说服策略。每天Get一个小策略,做一个先发制人的沟通高手。 · 影响力大师罗伯特·西奥迪尼联合两大心理学专家精心打造。写给那些总是被拒绝、不会说话的人。 · 适合从事销售、营销、市场、公关、广告行业的职场人士。语言平实、随学随用。每天学习一个新策略,持续练习21天,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说服他人。 · 口袋书轻巧便携,通勤必备。只需一杯咖啡的价格,就可学会如何解决日常棘手问题、修复关系、工资谈判,以及说服朋友行动、拓展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