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教材15讲(精)
ISBN: 9787303291144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被评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著有《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等著作二十余部,译著有《自我的根源》《历史与转义》等,发表论文、译文 700 余篇。成果多次获教育部、北京市重要奖励。
"“教材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这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教材领域绝不能放任自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需要培养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文化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从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教育问题和教材问题。教材的事情不是小事情,它关乎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塑造。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培养比我们更优秀的一代人,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中华民族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由此看来,教材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 一、好教材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地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果没有教育的前瞻性发展,就无法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几十年持续高速的发展。 教材是进行教育的基本遵循,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文化传承和塑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指南。就像手里有正确的地图,才能让旅行者在旅途中走正确的道路;同样地,好的教材能成为青少年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引导地图。地图出现差错,就可能让人走错路;包括香港教材问题在内的教训告诉我们,教材的差谬往往把一代人引向歧途。 数十年来,我国教育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教材建设在内。教材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也曾经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去革命”“去红色”现象,红色素材有所删减;存在某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如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反而渲染中国的封建传统,渲染中国没有法治意识、缺失科学传统、缺乏独立人格等,正面讲的例子往往是“保罗”或“比尔”,而反面的例子往往是“小明”或“小刚”;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现象,如渲染国外的节日、人物等,甚至把国外的宗教现象当作先进文化来宣扬;存在某些极端个人主义、西方个人自由至上理念渗透的问题;甚至有些教材还存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近些年来已经得到了清理和改正。目前,教材建设势头是很好的。 二、教材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近些年,香港有些青少年在某些势力的煽动下参与暴乱,这尽管有非常复杂的根源,但是明显也有教材和教育方面的原因。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就反思了香港问题的教材根源,他认为一些教材存在刻意激化两地矛盾的现象。董建华曾承认,自己任内开始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导致年轻一代变得“有问题”。香港的教材问题何在呢?譬如,不把中国史列入必修课,而许多历史又过多渲染中国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教材以“两制”对抗“一国”,公开鼓吹“违法达义”,从根子上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模糊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例如,龄记出版有限公司的《初中新思维通识单元2:今日香港》(第二版)第三章“香港的政治制度”及第四章“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中就援引“律师”意见,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就居留权和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等进行释法,更出现第五次释法。缺乏监督机制使执行《基本法》过程易偏向‘一国’多于‘两制’,令我对香港前景感到悲观!”香港最新的(第三版)高中教材,对1949年之后的描述就非常负面,比如,贬低中国国民素质和教育:“中国的劳动人口素质欠佳,政府投放教育的资源较少。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比周边发展中国家低。”世界公认,中国的成功就得力于教育的成功。可是,我们自己的特别行政区的教材却说中国的教育是极差的。另外,关于历史课,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的中国历史科9年级阅读材料,说为什么中英爆发鸦片战争,战争源于中英政治、贸易、体制、司法制度的冲突,却只字不提英国贩卖鸦片问题。教材反而说中国“傲慢”“腐败”“落后”,试图引导出什么结论?引导你认为战争的原因是中英制度不一样,你比较落后,人家打你是因为你不进行自由贸易。这就是很多人尖锐指出的,“鸦片战争的鸦片怎么没有了”。香港回归之后,本来应该加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结果历史课反而从回归之后就不是必修课了,选修的历史课程也走向迷途。 大家都知道,拿破仑200多年前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拿破仑是否这样说过,无稽可查,但是欧洲人说拿破仑说过却已经200多年了。欧洲人也知道中国人非常勤劳,每个人都很聪明。他们为什么说我们是睡狮?这是因为许多中国人当时没有国家意识,没有共同价值观,缺乏共同的精神世界,似乎是一盘散沙。比如说日本,日本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战胜中国后迅速崛起,因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国家意识爆棚。尽管他们走错了路,走上了军国主义。 显然,教材应该是国家事权,应该由国家统一管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培养认同自己国家、认同自己文化、认同自己制度、认同自己道路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如果培养的人都像某些香港孩子那样吃里爬外,砸自己的锅,那怎么能行呢! 教育具有塑造未来的功能,教材作为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遵循,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中小学教材建设,尤其是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三科的教材建设,必须保持统一性和立场的根基性。如果这种教材不由国家统一编审,各省(市、区)各行其是,那就可能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因而导致多样化发展,发展久了就可能出现差异性压过统一性的现象,就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甚至埋下更具颠覆性问题的种子。因此,国家统一编写是有道理的,就是基于此来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塑造中华民族的“我们感”,而不是培养很多没有自我认同的“他者”。"